刘春声
北京人没有不知道昌平小汤山的,但见过小汤山真容的人却是不多。
小汤山确实有山,只是太小,小到即使是昌平人都可能“视而不见”。有一次开车经过,偶一扭头,看到平地里竟冒出一座山丘,一打听,原来小汤山真是有山,后来才知道这还不是小汤山,是大汤山。小汤山已在前些年被“收藏”进某高档社区,想亲睹真容有点难了。
大汤山远眺
旧日大汤山
原来这一带有相邻的三座石头山,都属军都山余脉,但把它们叫做山多少有些夸张,不如叫丘更贴切,因为最高的大汤山海拔也才50余米,还有两座更小的在东边的汤泉行宫遗址里,其中就有小汤山,更袖珍。
汤,《说文》热水也,小汤山正是因汤名扬宇内。
《昌平文史》载:“小汤山,孤峰峙立,卵石如麟,通称汤山,实为三座孤立之山,最高峰海拔50.1米。其西较大,三峰形似笔架者称大汤山;其中仅有怪石凸起称小汤山;其东最小称后山。山麓多泉,沸如汤也,人不及近,古视沸水为汤,故名。”
清代有个叫汪灏的翰林院编修,有一次陪同康熙到小汤山巡幸,他在《随銮纪恩》中对小汤山温泉这样描述:“山有二,大小别其名。皇太子引入观温泉。在大门内砌以池。泡沫从地底上腾, 珠光历落。探以手,热气袭人。”“汤泉之源含有丹砂,浴者可以却疾。”
现在的小汤山疗养院,就是清代皇家汤泉行宫遗址,从前是有头脸的人疗养的地方,能进这里的普通人少之又少。近来我因做理疗多次出入这里,得以在从前的汤泉行宫里走了几遭。
怀碧桥
昌平小汤山的地热资源开发的很早,据说《水经注》中就有“湿水又东,经昌平县,温水注之,疗疾有验”的记载。这里的“湿”字,我怀疑是“温”字的笔误,词典里并没有“湿水”这个词,也不是地名。水本来就是湿的,加个湿字多余,应该是温水。但有个说法湿水指的是温榆河,如果是温榆河,叫温水才更有道理。还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准确,温榆河古称温余河,是因汤山一带温泉水汇入而得名,到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叫温榆河了,说是辽代改的。
怀碧桥
《水经注》中还将北京的小汤山温泉与南京的汤山温泉合称为“南北汤”,可见自古北京小汤山名气就不小。《水经注》是北朝北魏人郦道元所著,这样算来,小汤山温泉的利用至少有1500多年了。
龙王阁旧址
历史就象一部大书,翻一篇就是一个时代,掀一页就是一件大事。
宋辽时期,北宋是华夏史上版图最小的政权,从保定白沟划定宋辽两国的界线,白沟以东都是辽国的地盘,昌平就在辽国的地界里。契丹人也看中了小汤山,在此建设“汤池院”,萧太后萧绰就曾经到自家地盘的汤池院洗浴,可惜时间久远,没留下什么可供凭吊的遗迹。历史上对萧太后的事迹记载很少,元版《辽史》对她都是褒词,但仅只言片语。宋人编的《契丹国志》就带了感情色彩,《景宗萧皇后传》里说萧太后“好华仪而性无检束”,这多少有些讥讽的意味了,但从宋人记述中可以窥到萧太后喜欢修饰妆容,性格无拘束,这对于一个集军政才干于一身,两代皇帝摄政的奇女子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她在“汤池院”洗浴时正是三十上下的年纪,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年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也是三十来岁在华清池沐浴的杨玉环。辽代汤池院兴盛的时候,这一带已经有村名叫小汤山了。
萧绰(萧太后)
到了元代,《大元一统志》上记载小汤山温泉“在昌平县东南三十五里,地名汤山”,将这里的温泉称为“圣汤”,说明已经为朝廷所用,供统治者洗浴医疗,不知道忽必烈来过没有,但当时许多蒙古人成群结队到小汤山洗浴是史实,说起来太行八陉的军都陉是蒙古通往北京的捷径,并不遥远。
明清两代的记载就详细多了,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就是那位乖戾无道,行状污秽的正德皇帝,在这里沐浴时,还欣然留下“泡海隆冬也异常,小池何自暖如汤。融融一脉流股筋,不为人间洗冷肠。”的诗句。明清时期习惯把水泊称为海,诗中首句泡海的海就是指温泉一带的水泊。朱厚照喜欢沐浴,最后却是在去南方的途中翻船落水,受冷水一激,最终命归西天,真是撒手人寰洗冷肠了。
正德皇帝朱厚照
清军入关后,小汤山一带被正黄旗圈占,温泉成为皇家禁地。《日下旧闻考》记载,康熙五年(1666年),对小汤山温泉“始加疏引,甃二池,并恭建行宫”。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廷在此地正式营建了汤泉行宫,在小汤山下温泉泉眼处用汉白玉石砌建了两个浴池。又修建引水渠,引温泉水至行宫殿室。行宫建成以后,康熙多次到这里疗疾“坐汤”,每逢听政感到疲劳时,他就会到行宫,泡浴温泉水,祛除疲劳。直至临终的前一年,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仍坚持到小汤山用温泉疗疾。康熙也在小汤山留下《温泉行》一诗:“温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遥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灵液,微波细浪流琮琤。初经石窦漾暄溜,烈势直与炎曦争。潆洄碧涧落花驻,掩映翠巘霜林明。”
怡心亭 据说正在中轴线上
到乾隆这一代,嫌行宫过小,乾隆六年(1741年)下令对汤泉行宫进行扩建,在行宫北侧向北拓地建起了一座清幽的园林。《燕都名山游记》记载:“乾隆新建行宫时,扩充浴室,并把龙王庙迁至大汤山东麓。前宫以北又拓地为后宫,帝后常来此沐浴。”行宫扩大后,把原来的部分称为“前宫”,扩建的部分称为“后宫”。前宫用于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后宫山清水秀,堂轩亭阁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成为皇帝休息燕饮之所。
过怀碧桥不远就有一座被乾隆命名的“竹竿山”,因山上多竹而得名,现在看这座小山,巨石层叠,树木茂密。沿着山前的台阶上到山顶也就十来米高,毫不费力,在一块横卧着的巨石上,乾隆御题的“九华分秀”四个大字赫然在目,但当年的翠竹一杆也不见了,据说汤泉行宫被八国联军放火焚烧,小汤山成了一座秃丘,连石头都烧黑了,至今这小小的石山还是黑黢黢的。
竹杆山(九华山)
乾隆题:九华分秀
晚清时,慈禧太后多次到汤泉行宫沐浴,称其为京畿之“一盆金汤”,每次到此还必吃当地特产金边藕。此藕口感清脆,有清热舒心、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之功效。
慈禧太后
山下供慈禧洗浴的池子也还在,汉白玉的,虽然已经破败,但山根下的供水口和几个汤池还算保留的不错,北边的一个大池只具其形,里面的荷花正次第开放。
慈禧用过的浴池
据现存的清工部样式房绘制的《汤泉行宫地盘画样全图》和乾隆时期内务府的陈设档案等资料记载,汤泉行宫全部建筑有“大小房、亭子三百九十间,游廊二百六十三间”,行宫总体布局呈倒凸字形,分前宫、后宫两大区域,这个规模相当可观。
前宫为康熙时期所建。进入行宫大门,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温泉浴池,在池的两侧有池堂,是洗浴的地方。前宫内建筑有“澡雪心神”“漱琼”等殿宇。前宫西墙外还有一排南北方向的沐浴室,这是给随扈大臣们准备的浴所。前宫东墙外东南侧建有一座寺院,名为“招提寺”。
民国初年,“行宫久颓废,前以袁支云台养疴,稍葺治之。泉所出,甃以白石方池二,雕栏已倾倒,东微温,西热如沸,相距不数武,亦奇矣。泉出池底,如鱼吹沫,大珠小珠,相续不断,小者菽豆,大者径寸……。东室有白石额置屋隅,曰‘敕赐招提寺,知其地旧为梵宇,兴废无可考。’”这段记述出自《琉璃厂杂记》,作者周肇祥周大胡子是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当过北洋政府京师警察总监和山东盐运使,也出任过古物陈列所所长,这个人喜收藏古物,好游历河山,他的记述都是亲历所见,如上文所提到的小汤山脚下的一温一沸两个泉眼,只相隔几步远,也真是奇事了。
周肇祥
他来到小汤山的时间是民国五年(1916)夏,所见到招提寺已塌毁,只留下“敕建招提寺”石匾,置于前宫东屋内的角落中。前宫的正殿和配殿均已荡然无存,唯殿前两个温泉池犹存。周氏来游小汤山正是我在这里做理疗的季节,其实不过百多年,两个泉眼却早已干涸了,不禁让人感慨沧海桑田变幻之迅。
文中提到的袁云台就是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他曾从清室以年租金800圆租下这里,将以前的旧宫稍加修葺,并盖起一座浆黄色的两层西式洋楼,做避暑之用。时任中华民国国务卿后任大总统的徐世昌还为他的别墅亲题“汤山别业”。
民国六年(1918年),时任总统徐世昌等一批达官贵人在前宫、后宫相继建起了私人别墅,经过整修,前宫辟为汤山饭店,附设汤山浴池,后宫建成汤山公园。
1924年5月12日,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访问北京,徐志摩、林徽因等文人陪同泰戈尔兴致勃勃地来到小汤山温泉,下榻于汤山饭店。汤泉沐浴,山野春色,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说:“这里温暖的泉水涤净了我身上的尘垢,然后晨光朝霞蔚蓝的天,那恒河呢?”
徐志摩、林徽因陪同泰戈尔在北京广源寺
1928年7月11日至12日,蒋介石召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军政要人,在汤山饭店召开“编遣善后会议”。抗日战争时期,汤山饭店和汤山公园再遭日寇劫掠,从此一蹶不振。
编遣善后会之前在南京召开的编遣委员会大会
1949年新政伊始,在汤山饭店和汤山公园的旧址上,建起华北军区疗养院等多所党政军疗养院,后经周恩来协调,合并改称“北京小汤山疗养院”。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先后多次到此视察。
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小汤山以来的1500年间,历朝历代都有文献关注小汤山的温泉,也有无数名人慕名到此养疴或游历,正德、康熙、乾隆这些皇帝还在此咏留诗篇。
1957年1月,诗人郭沫若到小汤山疗养,一时兴起,作《试和毛主席韵》之《念奴娇•咏此泉•小汤山》:
京畿左翼,小汤山,一脉温泉无色。
广厦万间新建立,引入玉池清澈。
冬日疑春,朔风孕暖,溪内游龟鳖。
华清何似。令人高下难说。
小伫怀碧桥边,荒池待理,犹自封冰雪。
遥指颓楼思往事,人道胜朝末截。
那拉常游,浴宫已毁,独乐亡家国。
请看今日,兵民共享温热。北郊龙脉,玉池漾,帝后欢天颜色。
怀璧桥头听管笛,别样浮华萧瑟。不过风回,千年往事,谁解是非得。楼阶空剩,任随蒿草疑惑。遥想楼馆当年,云蒸霞蔚,凭仙人游鹤。
款款一方盛御液,享尽小汤山乐。放眼平湖,绿荫广厦,今可心则个。小恙七日,欣然同此温热。
郭沫若的文才尽人皆知,我年轻时有一阵很喜欢他的书法,但对他的文学作品一直不欣赏,越往后越多奉迎谀辞,这首念奴娇也是,味同嚼蜡不说,更谈不上有多少情怀,但当导游词尚可一用,如:“广厦万间新建立,引入玉池清澈”,描述了当年各部门争先恐后在小汤山建立疗养院的情景。“小伫怀碧桥边,荒池待理”。现在怀碧桥还在,但当年荒池估计已经填埋。“遥指颓楼思往事”说明当时汤山行宫已经颓败不堪,惟可伫足凭吊。
昔日汤山行宫旧照
郭沫若
恰好秦观有一首同韵的《念奴娇·过小孤山》,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
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
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
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
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
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
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把秦观的小孤山和郭氏的小汤山放在一起两相对比,云泥立判。
近些年在小汤山发生的大事,当属2003年4月下旬,4000工人用7个昼夜建成非典定点病房。5月1日,第一批非典病人进住,6月20日最后一批患者出院,小汤山非典医院完成了它在历史中51天的使命。这也是一奇,连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都服了。
2024年6月28日 写于昌平林溪
说明:除新照片为作者拍摄外,旧照均采自互联网
刘春声,文化学人,笔名齐庚,别署宜斋、汉风堂主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天雨》,散文集《探花集》、《情满吕梁山》(合著),专著《中国古代镂空花钱鉴赏》,《打马百钱》。主编出版首部《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
原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编。发表文学、学术文章150余万字。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客座教授,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炎黄艺术馆副秘书长,北京长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