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国家为接待英国女王,跟霍英东借车,不料,霍英东竟买了三辆顶配版劳斯莱斯,并直言:无需归还! 霍英东1923年出生在香港一个贫穷的水上人家,家里靠父亲当船工、母亲摆摊维持生计。童年时,父亲因意外去世,留下母亲独自拉扯七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霍英东小小年纪就辍学帮家里干活,瘦弱的身体扛着重担,眼神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做过轮船上的烧煤工,也在机场当过搬运工,汗水湿透衣背,却从不喊苦。后来,香港经济慢慢复苏,他瞅准机会开始做生意,从收废品起步,骑着破自行车满街跑,攒下第一笔钱。一次偶然,他在码头淘到一艘废弃货船,低价买下修好后卖出,赚了第一桶金。从此,他投身航运业,船队越做越大。后来又转战房地产,开发的楼盘成了香港的地标。财富积累的同时,他始终没忘回馈社会,设立基金会支持教育和公益,心系祖国的建设。 霍英东的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上世纪50年代,香港经济动荡,他一笔大投资差点全赔进去,债主找上门时,他硬是靠调整策略保住了生意。这段经历让他更懂得诚信的重要性,也为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基础。他常说,生意做得再大,也得有颗爱国的心,这成了他一生的信条。 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的消息传开后,国家上下都高度重视。接待女王的车队成了大问题,当时国内最好的车也难以体现大国风范。有人提议向香港的富商求助,霍英东的名字很快浮出水面。他在香港商界名声响亮,手头资源丰富,是个靠谱的人选。接到请求后,霍英东没有犹豫,但他的决定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他觉得借车不够诚意,干脆直接买了三辆顶配劳斯莱斯送给国家。这三辆车可不是随便挑的,每一辆都是精心挑选的顶级货色,其中一辆据说还曾属于英国贵族,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车运到中国后,女王访华当天,这三辆劳斯莱斯亮相北京街头,车队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沿途群众看得目不转睛。这次接待圆满成功,三辆车后来被妥善保存,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 霍英东为啥这么大方?有人说他是为了名声,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跟他一贯的爱国情怀分不开。他常说,国家的尊严比什么都重要,能为国出力是他最大的骄傲。这三辆车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其实,1986年的豪车事件只是霍英东爱国事迹中的一小部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物资短缺,他听说内地运输困难,二话不说就组织船队运送物资过去。那时候海上风浪大,风险高,他却一点没退缩,硬是把一批批物资送到内地港口,解了国家的燃眉之急。这事儿惹恼了香港当局,但他毫不在乎,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后来,他还捐资修建学校、医院,设立基金会支持教育事业,金额高达几十亿。他常说,自己小时候没机会读书,所以要让更多孩子有学上。这些举动让他在商界和民间都赢得了尊重。 霍英东的商业成就也让人佩服。他创立的霍英东集团横跨航运、房地产、酒店等多个领域,成了香港商界的标杆。他的眼光很毒,抓机会的能力一流,但更厉害的是他做生意讲诚信,从不坑人。他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比如香港的一些知名楼盘,不仅赚钱,还带动了当地经济。他把赚来的钱大笔投向公益,尤其是支持祖国的建设,真正做到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他常说,财富是手段,不是目的,这话听起来简单,却是他一生的写照。 当然,他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上世纪50年代那次投资失误差点让他翻不了身,但他硬是咬牙挺过来,靠诚信和智慧重新站起来。这份韧劲和担当,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到了晚年,霍英东依然没闲着。他常去自己捐建的学校看看,关心孩子们能不能好好读书。2006年10月28日,他在香港因病去世,享年83岁。他的去世让很多人感到惋惜,国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商界和民间人士都来悼念。他的骨灰安葬在家族墓地,墓碑简朴却充满敬意。他的精神并未随着时间消逝,反而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俄罗斯的命脉在哪?俄罗斯的命脉并不在俄罗斯,俄罗斯的死穴只有一个,就是中国!只要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