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城最后的冲锋号:黄埔硬汉用刺刀写下血色忠诚】 1943年的秋天冷得特别早。王耀武一句"余程万那边缺人",黄埔三期的柴意新二话不说从副参谋长撸成团长,带着169团直奔常德。要搁现在,这种"降级调动"八成得闹上热搜,可那个年代的军人字典里压根没有"讨价还价"四个字。 刚到常德我就想骂街:8000对4万?还都是刚从鄂西会战退下来的残兵!这哪是守城,简直是给日军送人头。可柴意新愣是带着队伍在德山挖战壕,生生扛住日军三天三夜轰炸。您猜怎么着?人家连城都没进,就搁郊区玩命死磕。 11月28日东门被炸塌那刻,我要是柴团长估计得骂娘。可人家带着残兵抄起手榴弹就钻巷子,刺刀卷刃了抡砖头,硬是把巷战打成了"街头械斗"。要我说,这种不要命的打法,现代战争片都不敢这么拍。 最揪心的是12月3日那个黎明。余程万带着200人突围,留下51个兄弟断后。柴意新把最后的12人集结在华晶玻璃厂,这场景让我想起《集结号》里的谷子地——只不过他们连吹号撤退的机会都没有。12个人对上千日军发起反冲锋,这哪是打仗?分明是集体赴死。 现在看史料都觉得魔幻:身中四弹还在指挥,重伤员拉响手榴弹自尽,刺刀捅弯了用牙咬。张恨水在《虎贲万岁》里写"用刺刀打败武士道",真不是文学夸张。要我说,这群爷们把中国军人的血性刻进了DNA。 可细想背后尽是心酸。老蒋那套"死守到底"的命令,害得余程万进退两难。柴意新难道不知道这是送死?但他更清楚:总得有人用命换时间。这种"不得不死"的悲壮,比单纯的热血更让人鼻酸。 四十年后才追认烈士,这事儿放今天绝对得闹翻天。可那个年代的军人哪在乎这些?柴意新家书里那句"战死沙场是荣耀",现在读来依然烫得人心口发疼。要我说,这种纯粹的信仰,正是当下最稀缺的精神钙片。 站在春申墓前总会恍惚:当年那51条汉子,是否预见过自己会成为抗战文学的图腾?他们用生命诠释的"军人天职",在和平年代更像面照妖镜——照见多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映出多少被遗忘的热血初心。
日军保留主力为了对付美国[doge]
【4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