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月,2万多人的西路军仅存850余人,这支队伍在30军军长程世才和政委李先念的带领下,摆脱了马家军的骑兵追杀,来到河西走廊最西端万佛峡。 这位30军军长的棉裤早已经被磨得只剩下褴褛,裤脚结满冰碴,可他却仍然像铁铸般挺立。 而在他身后的八百五十名衣衫褴褛的战士,正用树枝、石块构筑最后的防线,这就是我们的西路军两万余将士中仅存的火种。 就在三天前,西路军的主力在倪家营子被马家军七万重兵围困了整整四十天。 在弹尽粮绝的危险之际,李先念下令率着30军的余部掩护总部进行突围。 要知道,这支队伍只剩下平均每人不足三发子弹,甚至还有不少的伤员用破布裹着冻伤的手脚,但 他们仍然紧握着手中的红缨枪。 而军长程世才的望远镜扫过战士们青黑的面庞,最后突然定格在一名小战士身上。 这名小战士正在用刺刀在石壁上刻下“杀马匪”三个字,刺刀尖都崩出了火星,和程世才眼中的怒火相映着。 眼下30军的情况是十分危险的,敌人马家军的战术如同狼群般精准,他们白天用骑兵迂回包抄, 夜晚则用点燃火把形成铁壁。 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大部队的成功突围,无奈之下,作为军长的程世才只得命令部队丢弃所有的辎 重,全军仅仅携带三天干粮向祁连山深处突进。 就这样,30军的队伍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山中穿行,积雪没过膝盖,寒风像刀子般割裂着战士们的皮肤。 30军的政委李先念拄着木棍,沙哑着嗓子鼓励战士:“翻过乌兰达坂,就是万佛峡了。” 此时,30军的队伍中夹杂着数十名伤员,他们用牦牛毛编织的绳索连成一串,互相搀扶着前进。 突然,队伍的前方传来枪声,侦察员报告:马家军一个骑兵连正从侧翼包抄。 就这样,30军的队伍跌跌撞撞地闯进万佛峡,正当30军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位“神秘人”出现了...... 此人正是榆林窟主持郭元亨。 这位五十岁的道长双手颤抖着打开木箱,里面居然是四千斤的小麦、二十只羊和4四袋盐。 为了感谢郭元亨的倾囊相助,30军的程世才郑重地写下了“借条”,承诺战争结束后定会如数奉还。 与此同时,郭元亨还带着徒弟们将洞窟后壁的暗门打开,里面藏着历代僧人的储备粮。 那些30军的重伤员被安置在最隐蔽的卧佛洞,用壁画后的夹层遮挡。 在此期间,郭元亨多次帮助我们的革命队伍,哪怕是在面对马匪的严刑逼问,他都没有透露出我们队伍的任何踪迹。 终于,在30军的浴血奋战之下,程世才几天后带着剩余的部队人马在新疆会合。 在清点人数时,30军原本850人仅存留了四百余人,但他们带回了西路军的全部电台和密码本。 新中国成立后,郭元亨将珍藏的唐代象牙佛捐给国家,而程世才始终保留着一张借条。 1961年,程世才在给郭元亨的信中写道:“当年您给的不是粮食,是中国革命的火种。” 在如今的安西县西路军纪念馆内,当年程世才的亲笔信和道长郭元亨的铜像并肩而立。 在88年后的今天,祁连山的冰雪早已经消融,但西路军的精神仍在激荡。 程世才晚年曾言:“若没有蘑菇台的那袋盐、那捧粮,我们或许走不出河西走廊。”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和信仰的力量,终将撕裂绝望,点燃希望。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只要是被我军包围了,就大多数都难逃覆没的结局?他们
【6评论】【27点赞】
知味斋主人
西路军,一段不能遗忘的慷慨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