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首次下江南泛舟卫河,见河岸一块块绿油油的庄稼地,农民正弯腰劳作。他圣心大悦召农民上船,让大臣们自报姓名,腹黑皇帝问农民:说真话,他们谁是奸臣谁忠臣? 乾隆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在位时间也仅次于祖父康熙皇帝。在乾隆漫长的执政生涯中,留下了很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趣闻轶事。 紫禁城虽大,却也不是天下,乾隆身在其中深觉苦闷,就总爱四处走走,顺便体察民情。 乾隆南巡时,坐在龙船上欣赏沿途的风景。多娇的江山,令乾隆心情愉悦,他望着窗外的麦田和辛劳耕作的百姓,感叹这大清盛世来之不易。 此时,正有一个农民,在奋力的耕作。他面色黝黑,豆大的汗珠如雨点般从脸上唰唰落下。 乾隆心血来潮,让侍卫们把农民召到船上。 船上的大小官员们,面面相觑,因为在乾隆的行程里根本没有这项安排。 以往,乾隆召见平民百姓或者到农户家里走访,当地的官员都会提前做好准备,事先腾出村庄,让州县官吏们的家属,充当“演员”,配合皇帝的视察。 可乾隆不按套路出牌,万一这农民不知好歹,再说出一些不利于州府的事实或者讲出几个贪赃枉法的案例,那么很多人的乌纱帽,就会保不住了。 农民得知皇帝召见,既不敢去,又不敢不从,当农民听说,跟皇上谈几句话就有20两的赏银时,农民壮着胆子踏上了龙船。 这大船雕梁画栋,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金龙,让农民看的目瞪口呆,他心说:“我们那的张乡绅家,也不及这分毫啊!” 农民被眼前的大场面吓得瑟瑟发抖,以至于见到乾隆后,都忘记了叩拜。还是一旁的侍卫提醒,他才想起来三跪九叩的面见圣上。 乾隆心情很好,摆摆手说:“平身,平身。这又不是在宫里,何必如此拘谨。” 说罢,乾隆让人给农民赐座。 农民小心翼翼的说:“皇上,小人身上除了土,就是汗,还是不要沾染了这宝座。” “那有何妨?有你们,才有我大清盛世,你们都是栋梁啊。既是栋梁,如何坐不得?” 听到乾隆这么说,农民才颤颤巍巍的坐了下去。 当然,坐有坐相,农民也不敢把身体全都坐在椅子上,而是只坐上了三分之一,倾身向乾隆答话。 “不必紧张,就是随便聊聊。”乾隆笑着问:“你们这里雨水如何?河堤可否泛滥?收成如何?近来,可否遇上了灾年?” 农民诚惶诚恐的回答:“禀圣上,今年雨水充沛,粮食大丰收,朝廷又给减了税,我们的日子过的呀,比蜜还甜。” 农民所描绘的是他心中的理想愿景,现实情况是,虽然粮食丰收了,可除去交的佃租和交给朝廷的税赋,根本留不下几个钱,农民还在为过冬而发愁。 不过乾隆听了很高兴,因为这与官员们给他描摹的民间社会真实情况完全相符。 乾隆又继续问:“那你们的地方官怎么样?可否欺压百姓,鱼肉乡民?大胆地说,朕给你做主。” 听到这里,农民暗自叫苦,满清朝廷,从上到下,无官不贪。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官官相护,根本不给百姓活路。 当然,农民虽然没念过书,可还是知道死活的。如果,他在乾隆面前说了官员的坏话,自己往后的日子肯定没得好过。 农民只好搪塞道:“大人们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个个都是青天。” 乾隆听罢很高兴,让人拿出50两银子给了农民。 农民双手接过银子,准备起身告退,可乾隆还有最后一个题,想要考考他。 乾隆让官员们都走了进来,排成一行,站在农民面前。 乾隆对农民说:“你挨个问他们的官职,姓名,告诉朕,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这回轮到官员们瑟瑟发抖了,这些人不乏臭名远播之辈,尽管大多数底层百姓都没见过他们,可都知道他们那恶臭的名字。 皇上吩咐了,就得照做,一个个官员只得谦卑的向农民报上名号和职务。 农民问了一圈,向乾隆回答:“启禀圣上,所有的官员,都是忠臣,无一奸臣。”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该不是怕得罪人,信口胡诌吧?”乾隆威胁道:“欺君,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 农民吓得赶紧叩头:“草民万死不敢。戏文里,那些奸臣都是白脸,忠臣是红脸。而大人们,没有一个白脸,所以都是忠臣。” 乾隆听闻哈哈大笑,赶忙让农民起来。 农民战战兢兢的起身,带着皇上赐的赏银,赶紧离开了龙船,下船后感叹道:“我又活了!”
乾隆首次下江南泛舟卫河,见河岸一块块绿油油的庄稼地,农民正弯腰劳作。他圣心大悦召
寻墨阁本人
2025-04-07 15:46:21
0
阅读: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