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总认为自己不够发达,原因何在? 如今的中国高铁跑得飞快,手机支付随便一刷就行,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晚上街头夜宵摊热热闹闹,可他们还是觉得自己差得远。 原因老绕不开“人均”这词儿,14亿人口一分摊,再大的成就也显得不够看,比如人均收入不到两万美金,住房面积没多少,车再多也分不过来。 甚至有人拿人均航母、人均核弹说笑,觉得连军事力量都弱,这逻辑听着怪,但仔细想想,摊上这么多人,啥都得打折扣。 其实看看中国现在的样子,完全不像欠发达国家,地铁准时到站,共享单车满街跑,外卖几分钟就送到,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机场时髦得不行。 医院人多但效率高,学校秩序好,快递快得惊人,晚上随便找个地方都能吃到好吃的,早晨街上也热闹得很。 更别提每年买的车和智能手机数量,全球都比不上,可一问起来,他们还是那句话:“我们还不行,比不上国外。” 这背后,是种甩不掉的“人均”执念,啥都得平均算,算完就觉得自己还差点儿。 这想法也不是没来由,过去一百多年,中国吃过太多苦,从被人欺负到慢慢站起来,心里总留着“落后”的影子。 那时候是真穷真难,饭都吃不上,路都修不起,哪敢想现在这样,所以即便今天条件好了,他们还是习惯先说自己不行。 这种心态,不是真觉得自己差,而是种文化里的低调,觉得自己还没到最好。 说到最好,他们眼里老盯着美国,人均GDP、人均生活水平,美国就是个大标杆。 高铁再快,城市再牛,只要没超美国,就不算发达,有玩笑说,等人均航母数量超过美国,他们才会满意。 这比法听着夸张,但确实有道理,他们不光跟自己比,还得跟最强的比,不到第一就不松气。 不过这“人均”也有另一面,14亿人里,总有差距。城市里高楼多,可有人买不起房;医院效率高,可还有人看不上病。 车卖得再多,很多人还是挤公交,这种不平衡,让他们觉得“发达”还不到位。不是没成绩,是目标太高,不到顶点就不认账。 这心态还不只是个人想法,连国家层面都看得见,政策老提“共同富裕”,就是因为人均没拉平。 城里人用手机点外卖,乡下人还在盼网快点通;大城市高楼亮眼,偏远地方路还不好走,他们嘴上说“不发达”,其实是给自己提个醒,活儿还没干完。 所以中国人老觉得自己不行,是真不行,还是不想承认自己已经很强?可能“谦虚”里藏着野心,“骄傲”里带着清醒。 啥时候人均数据超了美国,他们或许才会说自己发达了,在那之前,不管外人怎么看,他们估计还是觉得自己差口气。 这事儿想想挺有意思,他们到底咋想的,大家觉得呢?有啥想法,底下留言聊聊吧!
关于SU7高速失控,余承东果真没有说谎!说句难听的话,开车的危险系数只能说越来越
【17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