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3年,德妃乌雅氏病重,临终之际,她央求雍正:额娘知道咱们母子情薄,但是现在我就要死了,额娘希望你放过老十四,结果雍正铁青着脸说到:十四弟性格暴躁,需要好好磨砺。说完甩门而去,紧接着德妃也当场仙逝。 关于雍正,流传最多的是关于他的帝位来历不正的事情。 很多人都在传,实际上当时康熙帝想要传位给十四子,可是皇四子雍正使了阴谋诡计,将传位圣旨给改了。 这个改法也被传得神乎其神,据说康熙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皇子”,结果被雍正改成了“传位于四皇子”。 如果仅从这两个字上看是有可能的,因为把“十”改成“于”不要太容易,可是事实是这样的么,当然不可能。 当时作为介词的“于”字,是繁体字“於”来充当的,因而无论如何“十”字也不可能变成“于”。 这件事之所以被传得沸沸扬扬,与雍正的母亲德妃乌雅氏脱不了关系。 1678年,进宫三年之久的乌雅氏生下了皇四子胤禛,然而由于位份太低,于是胤禛就交由没有子嗣的皇贵妃佟佳氏抚养。 直到十年后,佟佳氏去世,胤禛才回到母亲身边,而这时乌雅氏又有了一个小儿子,即是十四皇子胤禵。 相较于一个已经长大并且与自己关系疏淡的大儿子,刚刚一岁的小儿子显然是她的心头宝,当然这时生子有功的乌雅氏已经晋升为德妃。 如果仅是这一点,还不足以造成母子间的冲突。 可是当1722年康熙皇帝驾鹤西游,遗诏传位皇四子胤禛即位时,却直接引爆了母亲间的矛盾。 按理说,自己的大儿子当了皇帝,德妃不说是放鞭炮庆贺,也应该是偷着乐呵几天。 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当康熙还在停灵期间,德妃却在灵堂里当着众多皇室宗亲的面,直接放出一枚核弹:“你当上皇帝,非大行皇帝与吾所愿!” 这句话的杀伤力那是呈几何级数上升的,潜台词可以理解为雍正得位不正,甚至是用阴谋所得。 此言一出,可想而知,整个灵堂是鸦雀无声,雍正气得脸色发青,王公大臣鼻观口、口观心,大气不敢出一声。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德妃是猪脑子吗?有这么给儿子难堪的妈么?可是结合当时十四皇子的处境,大略可想到德妃所为何因。 原来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雍正就下令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胤禵返京奔丧。 同时他还给心腹平逆将军延信下了一道密令,让他陪同胤禵返京,并且到京城后立即收缴胤禵的大将军印信。 结果胤禵到京城后即被剥夺了兵权,胤禵当即开始生闷气、闹脾气。 他到康熙灵前不哭泣,不掉一滴眼泪。对自己的皇兄胤禛也不行君臣之礼,简直视其为无物。 而雍正之所以如此对待胤禵也是事出有因,胤禵与亲哥哥雍正根本不亲,反而是与雍正争夺皇位最大的对头皇八子胤禩关系密切,简直是言听计从。 雍正对自己这个亲弟弟不得不防,因此才下了他的兵权。 可是在德妃乌雅氏的眼里,那就是小儿子受了大儿子的气,她要给小儿子撑腰。 当看到闯灵堂后,小儿子的处境没有改善,乌雅氏又祭出了第二招。 作为皇帝生母,必然会晋封太后,并搬到太后的专有宫殿仁寿宫中生活,可乌雅氏却就是住在自己的妃级宫殿永和宫中不走。 无论雍正和诸位王公大臣如何劝谏,乌雅氏就是不搬家,这无疑又给了雍正帝一记闷棍。 皇帝居然让太后不高兴,这是很丢皇帝面子的一件大事。无可奈何的雍正只能是天天到永和宫请安问好,向外展现自己的孝心。 好在是半年之后,乌雅氏得了重病,在弥留之际,乌雅氏失去了往日的倔强。 她拉着雍正的手说道:“额娘以前作得不好,让皇儿你伤心了,在这里说声对不起。” 当雍正以为老娘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由得虎目蕴泪、心情复杂。不料下一刻,乌雅氏又老调重提,让他大为反感。 乌雅氏喘了口气,接着说道:“老十四毕竟是你的亲弟弟,你就放过他吧,让他来帮你。” 雍正悲哀地看着这个生命垂危的老娘,临死之前她还惦记着自己的小儿子,根本对自己没有一点亲情。 于是刚刚软化的心肠又硬了起来,他慢慢地放下乌雅氏的手说道:“十四弟太年轻,脾气过于暴躁,难当大事,再磨砺一下吧。” 说完就离开了乌雅氏的寝宫,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乌雅氏只能怔怔地望着屋梁发呆,很快就驾鹤西去了。 可以说,乌雅氏将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如果不偏袒小儿子,而是教导他与大哥走到一起,她自己再大张旗鼓地支持这个皇帝儿子。 那么她必然总领后宫,小儿子也可能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而不是被雍正长期幽禁,直到乾隆登基才放了出来。 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无论他处于何种地位和阶层。
1729年,52岁的雍正召13岁马氏侍寝。是夜,马氏被送到了龙榻之上,雍正侧躺着
【5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