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生理需要去附近的草丛解决,回来后却意外发现阵地上空无一人,这时美军展开冲锋,在这个寒冷的朝鲜战场,19岁的潘天炎创造了一段战争传奇。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1年1月28日,潘天炎所在的第38军112师第334团2营6连已经在阵地上坚守了六天。 这几天,来势汹汹的美军派出了多辆坦克,对阵地发起冲锋。 战士们浴血奋战,成功击退敌人四次冲锋,并消灭200多名敌人。 当阵地重新回归平静之后,潘天炎这才后知后觉地感觉肚子一阵绞痛。 他急匆匆地跑向了不远处的草丛中。 一通酣畅淋漓的释放之后,潘天炎的肚子这才没那么难受。 可是当他回到阵地上之后彻底傻眼。 只见阵地上空空荡荡,一个人影都没有。 他四处寻找,结果依旧一无所获。 直到这时他才不得不认清现实:阵地上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 原来,他上厕所的这段时间,部队接到了撤退的通知。 大家并没有意识到潘天炎不在队伍中,这才将他遗忘。 还没等潘天炎想好应该怎么办,美军就再次冲了上来。 潘天炎来不及多想。 只要自己在,就决不能让阵地落入敌军手中。 他迅速将捡来的手榴弹投掷出去。 一边投,嘴里还一边喊着: “同志们,敌人上来了,准备好手榴弹!” 这样一来,就能营造出一种阵地上还有很多敌人的假象。 喊完之后,他又迅速扔出两枚手榴弹,炸飞了好几名美军。 趁着敌人畏缩不前的功夫,潘天炎又借着自己个头小的优势,灵活地从战壕中绕到了敌人后方。 他将身上带的手榴弹一个个扔出。 敌人还以为自己被包围,瞬间乱了阵脚。 但是很快,他们就回过神来,并组织了两个排的兵力,朝着阵地上前进。 面对这么多敌人,潘天炎早已做好了必死的决心。 他灵活地在阵地上穿梭,将手榴弹一个个朝着敌人投去。 就这样,他一个人,击退了敌人好几次进攻。 不死心的美军依旧没有放弃。 一次进攻不成,他们就再组织一次。 手榴弹扔完了,潘天炎就扔石头。 弹尽粮绝之时,潘天炎拿起了那把卡宾枪。 枪里只剩下了一枚子弹,如果守不住,这枚子弹就留给自己。 就在这时,美军身后枪炮声齐鸣。 后方突然冒出来的志愿军让美军慌乱不已。 原来,我军全连大举反攻,潘天炎终于死里逃生。 这一次战斗中,潘天炎孤身一人,打退了敌人九次进攻,造成一百三十多名私人伤亡。 这一年,潘天炎只有19岁。 在这场战争中,潘天炎立大功两次、小功两次,还被授予“朝鲜人民共和国军功章”。 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毛主席还亲自接见了潘天炎。 他的事迹被编成歌曲、文章,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潘天炎的家乡还用他的名字给合作社命名。 尽管潘天炎成了人人敬仰的大英雄,但是,战争却在他的心中流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曾经的潘天炎性格十分活泼外向。 再加上他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孩子,因此非常受战友喜爱。 但是,战后的他总是沉默不语,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 大家都知道,是战争给他留下了精神创伤。 除了精神上的伤害,他身上也落下了不少病根。 潘天炎的脸上有很多黑点。 那是在战场上,烧焦的炮弹颗粒留下的痕迹。 1957年5月份,潘天炎不想因为自己的一身伤病而给国家带来负担,于是就选择了提前退伍。 复员之后的他在多地担任粮管所主任、党支部书记等。 即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潘天炎也从来没有过懈怠。 对于自己过去的辉煌,他只字不提。 潘天炎兢兢业业工作多年,一直到1973年去世。 在抗美援朝中,有很多像潘天炎这样,在异国他乡保卫祖国的人。 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主要信源:(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天炎:只身战群敌,电波里的孤胆英雄)
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生理需要去附近的草丛解决,回来后却意外
尔说娱乐
2025-04-07 11:25: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