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喝群众一杯酒就割我舌头,乱花村里一分钱就剁我手指头!”1991年,40岁的李连成,在接任西辛庄村支书时,立下“军令状”。乡亲们听了直摇头:俺不信!谁知,30年过去了,他真的做到了! 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1991年时,还是一片盐碱地。祖祖辈辈的乡亲,只能靠“刮盐土、熬土盐”为生。 一间间土坯房,歪歪斜斜,村民们衣服破旧,一个个无精打采。村头的老井,摇起来嘎吱作响,打上来的水,带着又苦又涩的碱味。 40岁的李连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握紧拳头,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上任第一天,晒谷场上,李连成面对着一脸菜色的乡亲们,一字一句地说:“从今天起,父老乡亲们监督,我要是喝村里一盅酒,就割我舌头,我要乱花村里一分钱,就剁我手指头!” 人群里一阵骚动,乡亲们你看我,我看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的摇摇头,噗嗤一声苦笑道:俺不信! 可李连成的开关打开了,就像陀螺一样,转起来。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要把自家的3个蔬菜大棚,无偿转让给村里最困难的3户人家。 妻子一听,当场就急眼了:“这大棚,是一颗汗珠摔八瓣干出来的,咱家全指着它吃饭呢,凭啥送人啊!” 李连拍拍妻子肩膀,耐心劝说: “一家富不是富,咱是党员,干部,不能只顾自己,得带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才是。这几户比咱更需要这个大棚…” 就这样,他不仅把大棚送出去,还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从选种、育苗到日常管理,事无巨细。 在他帮助指导下,这3户村民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 他还把自家价值百万的宅基地让出来,用于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他自己则在村南头选了个臭水坑,自掏腰包,填土垫坑,盖起了房子。 解决了村民温饱问题后,李连成又把目光投向村里的产业发展。1994年,他带13户村民集资办起纸厂。 很快,纸厂净赚200多万元!可股东们还没来得及开心,李连成就给他们兜头浇了一盆冷水:把纸厂折价68万元,转让给全村村民, 12户股东几乎要跳脚:坚决不同意! 李连成做个下压的手势:“我不光是你们12户人的,还是全村人的支书。只有让大家伙都富起来,咱村才有奔头!” 为了安抚大家,他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讲政策、摆道理,最终,所有股东们全都举手赞成支持。 打那以后,西辛庄村发展步入快车道。村里陆续建起纺纱厂、酒厂、纸箱厂,还能生产垃圾车、洒水车,更有豫北地区最大电光源产业集群,生产的灯具等远销海外,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这20多家村办企业,全村730户,人人有股份,真正实现了“家家有股、户户分红”。 还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总产值高达5.2亿元,村民人均年入近4万元。 当年的土坯房,被一座座3层电梯楼房代替,家家户户400平,每口人每个月免费用7度电、3立方水、6立方天然气。 当年,李连成就曾做过“八个梦”:读书梦、健康梦、就业梦、致富梦、环境梦…… 如今,这些梦想在西辛庄村一一实现。村里不仅环境整洁、空气清新,还建起了人才公寓,吸引外来人才落户。 李连成说:“啥是现代化?就是城里有啥咱有啥。” 30多年过去了,当初对李连成投去怀疑目光的村民,纷纷对这个外号“吃亏书记”的老支书,竖起大拇指。 30多年来,他真的没拿过村民一分钱,没吸过村民一根烟, 村里的招待费都是零。上级领导来村里视察,赶上饭点,他就实行“对口管饭”——谁负责接待,谁领回家吃饭。 他说:“村里的每一分钱。都是群众一滴血、一滴汗挣来的,能省一分就能为群众多办一点事。” 这种“吃亏精神”不仅让村民心服口服,也让西辛庄村成了全国闻名的“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25年3月,在北京的大会上,年逾古稀,51岁才开始识字的李连成,一口濮阳方言,如数家珍,讲述西辛庄村的变化: “俺村有幼儿园、小学、初中,能解决8000名孩子上学问题。村里还有一所二级综合医院,床位560张,医保报销后,剩余部分村里全包。村里还有4个人工湖,生态环境宜居。” 他的发言多次被掌声打断,省委书记刘宁更是带头鼓掌,称赞他落实了“五大振兴”。 他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承诺,带领全村人过上了“城里人羡慕”的好日子。 李连成,这个黑瘦干巴的农村老汉“火了”,他的顺口溜更是被媒体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 “新时代政策好,农民心里忘不了。贫困农民脱贫了,历朝历代没做到。农民种粮直补多,国家实行新农合。贫困户享低保,孩子上学全免了。有水有鱼有树还有鸟,村村都通水泥路,农民说了,新时代条条致富阳光道!” 李连成用30年的时间,把一个贫困村变成了现代化新农村。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要有更多像李连成这样的“吃亏书记”,中国的乡村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北京日报《一位河南人大代表的发言,被掌声打断三次 》
“要喝群众一杯酒就割我舌头,乱花村里一分钱就剁我手指头!”1991年,40岁的李
夜色温柔的相伴
2025-04-07 10:28:00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