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杨修因“鸡肋”之事被曹操处死。后来,曹操见到杨修的父亲杨彪,意味深

品古观今呀 2025-04-07 09:19:36

公元219年,杨修因“鸡肋”之事被曹操处死。后来,曹操见到杨修的父亲杨彪,意味深长地问道:“杨公为何如此消瘦了?”。杨彪如万箭穿心,却强装镇定,思忖片刻后,用一句话保全了全族的安危。 曹操在一碗鸡汤里看到鸡肋,念念有词,正赶巧夏侯惇来请示口号,听到曹操说“鸡肋”,就以为这是口号。 夏侯惇不解,杨修笑着说:“这就是让我们撤军啊”,夏侯惇信了杨修。 曹操视察时,发现大家在准备行装,找夏侯惇来询问,得知原因后,顿时火冒三丈,随后以乱军心之罪斩杀了杨修,还把他的头挂在辕门外。 “鸡肋”事件广为流传,但只因一句错误解读,曹操就杀掉杨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杨修虽聪明却时常触怒曹操,而且曹操本身也嫉妒杨修,可以说曹操想杀杨修的心已经埋了很久了。 一般来说,杨修被杀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杨修参与夺嫡,二是杨修有才能,三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 在古代选择储君方面,一般优先嫡子和长子,所以在曹植表现出突出能力的时候,曹操开始犹豫到底是选择曹丕还是曹植了。 杨修是曹植的人,于是明确表明支持曹植,这触犯了曹操的忌讳,让曹操反感至极。 当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太子时,曹植这边势必要削弱,杨修被杀成为了必然。 而且曹丕继位后,又除掉了曹植的一些幕僚,可见,即便杨修没有死在曹操手里,也活不过曹丕的时代。 再说杨修本人,他确实有着出众的才能,但是他有时候有些聪明过头了,并且锋芒毕露。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样的故事:一座花园刚刚建好,曹操来检查,边走边点头,出来后却在门口留下一个字“活”。 杨修看到微笑着说:“门”里一个“活”不就是“阔”? 随后,施工人员立刻改造,让曹操很满意,接着一问,发现是杨修参透了他的意思,心里有些不悦。 曹操对杨修越来越不满,还曾给杨彪写了一封信来警示,大意是说杨修依仗自己背景优势,不与曹操一心,想劝导,杨修完全不听。 杨彪看到后大惊失色,杨修太张狂,这样下去,儿子恐怕要危险了。 于是杨彪语重心长地劝说杨彪,但杨彪却丝毫不放在心上。 虽说曹操善于用人,但是对像杨修这种才华高于自己,又不内敛,处处显露和卖弄,他极为厌恶。 除了参与夺嫡、才能出众,杨修的出身也有一些隐患。 因为杨氏在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曹操还曾想除掉杨彪,却被孔融劝说最好不要,曹操只得采取拉拢的策略。 另外,杨修还一个让曹操头疼的舅舅,那就是袁术。袁术曾因曹操死去,曹操也很担忧以后会影响到曹丕。 杨修在事业巅峰的时候,从曹丕到下面的官员都想与他交好,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这样的人物,曹操肯定会忌惮。 回到开头,曹操斩杀杨修后,其实心里还是有些担忧,于是,曹操亲自写信送至杨彪处。里面讲述了斩杀杨修的缘由,也劝慰杨彪不要过于难过。 再后来,曹操见到杨彪后,有意试探他:“几天不见,杨公怎么瘦成这样了?” 杨彪当然知道曹操的意图,但他也要谨慎回答,因为搞不好会危及杨氏一族的性命。 杨彪说,杨修走到如今这样的地步,与他也有很大关系,他没有像汉武帝时的今日磾那样杀子,但作为父亲,他怎么能不怀念儿子呢?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今日磾,他在汉武帝时期是一位大臣,却有个放纵不羁的儿子,为了避免后面酿成大祸,他就狠心夺了儿子的性命。 杨彪这样的回答,没有怪罪曹操,反而说是自己的错,也表示了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正常怀念之心。 曹操听后,既感动又惭愧,也让杨彪幸免于难。 如此看来,杨彪的智慧相比杨修的聪明更胜一筹,所以,有才是好事,但过于显摆,只会让其他人感到不适,更别说是自己的领导了。 作为臣子或下属,揣摩领导心思没什么,但是触犯领导的忌讳,只会弄巧成拙,让人生厌。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