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末,日本的“昭和第一兵家”石原莞尔在回忆录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

历史海大富 2025-04-06 23:21:19

上世纪40年代末,日本的“昭和第一兵家”石原莞尔在回忆录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当年军部的疯子们没有扩大中国事变(全面侵华),那日本就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石原莞尔,1889年出生在日本山形县,小时候就聪明得不行,特喜欢读历史和军事书。1908年,他考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一路往上爬,脑子活得很。1928年,他当上关东军参谋,开始琢磨怎么对中国下手。1931年,他策划了“九一八事变”,让日本一夜之间占了东北三省,成了军国主义扩张的头号功臣。 但这家伙跟其他军国主义者不太一样。他不是一味喊打喊杀的主儿,反而有点“冷眼看世界”的意思。他觉得,日本得先把东北攥稳了,当个跳板,再慢慢往外伸手,而不是一口气吞下整个中国。这种想法,多少有点战略眼光,可惜在当时那群疯子眼里,他就是个异类。 “中国事变”这词儿,听着挺玄乎,其实就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事情本来只是个小冲突,可日本军部硬要把它搞成全国大战。石原莞尔一看就急了,他觉得这步棋走得太臭,会把日本拖进死胡同。 为啥他这么想?他跑过中国好几趟,装成普通人混在民间,摸清了点门道。他发现,中国人表面老实,可骨子里恨日本恨得牙痒痒。一旦打急了眼,日本人讨不到好果子吃。他还翻过拿破仑打俄罗斯的旧账,知道在那种大地方耗下去,准没好下场。 可军部那帮人压根儿不听他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刚起,军部就拍板要全面开战,把石原的意见当耳旁风。那时候,日本上下都被军国主义洗脑了,满脑子就想着打赢、占多点地盘。石原再怎么喊“悠着点”,也拦不住这股疯劲儿。 结果没多久,他就被踢出决策圈。1937年8月,他被调去舞鹤要塞当司令,离东京的权力中心远得要命。从那以后,他的想法就只能烂在肚子里,眼睁睁看着军部往坑里跳。 全面侵华战争一打响,日本算是彻底把自己套进去了。开头几年,仗着武器好,他们占了点便宜,可很快就被中国人民的抵抗拖住了。八年抗战,日本兵越打越累,粮食、油啥都缺,死了不少人也没捞着啥好处。 更别提后来还开了太平洋战场,想抢东南亚的地盘,结果撞上盟军,被打得满地找牙。到了1945年8月,日本扛不住了,只能投降,军国主义的梦碎得稀巴烂。 战后,石原莞尔在回忆录里写了那句有名的话,说如果不扩大“中国事变”,日本不至于输得这么惨。他这话不是随便发牢骚。他觉得,当初要是稳扎稳打,把东北搞成铁桶一块,再慢慢图谋其他地方,日本兴许能多撑几年,至少不至于把家底全赔光。 他这反思听着有几分道理,毕竟持久战真不是日本那小身板能扛得住的。可他也改变不了啥,军部那帮人早就听不进去了。他的话,顶多算个马后炮,给后人留点念想。 日本投降后,石原本以为自己跑不了战犯的罪名,毕竟“九一八事变”是他搞出来的。可名单一出来,没他。他有点意外,也有点失落,自嘲说:“看来我还不够格啊。”1946年,他被叫去东京审判当证人,指了指别人的罪,自己却没被抓。之后,他回山形县老家窝着,1949年8月15日病死,60岁。 石原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日本军部那股子狂热劲儿,把自己活活玩死了。战争不是光靠枪炮就能赢的,民心、资源、脑子,哪样都得算计清楚。石原看明白了,可惜没人听。历史这玩意儿,就是这么残酷,你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他的反思,其实也在提醒后人:别被一时的热血冲昏头,做大事得冷静。日本那时候要是少点疯子,多点清醒的脑子,兴许结局就不一样了。 石原的思路为啥没成主流?一是他性格太独,不合群,军部那帮人本来就看他不顺眼。二是那时候日本整个社会都疯了,从天皇到老百姓,全被军国主义忽悠得晕头转向,谁还管你什么长远打算?三是他的战略再牛,也挡不住现实——日本资源少,打仗全靠抢,一停下来就得饿肚子。 所以,他再有远见,也只能是个“少数派”。历史没给他翻盘的机会,他也只能在回忆录里叹口气。

0 阅读:1061

评论列表

东哥在三峡

东哥在三峡

2
2025-04-07 10:42

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