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月,山西五台山,林徽因趴在佛光寺大殿的木梁上,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一寸寸辨认梁架上的墨迹。忽然,她的指尖顿住了——“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在尘土下若隐若现。” 这次发现,对林徽因和梁思成来说,是对古建筑的研究突破,更是对自己学术生涯的重大成就。 1930年代,国际建筑界普遍认为,中国境内已无唐代木构建筑存世。 这一结论被日本学者关野贞提出,他断言中国的唐代木构建筑,已经不存在。 梁思成并不认同这个结论,他依据《营造法式》中的“材分制”理论,推测五台山,可能保存着唐代的建筑遗构。 林徽因则通过自己,对敦煌壁画中,唐代建筑图像的分析,开始捕捉到了一些线索。 他们两人联手,通过文献考证和图像比对,形成了“文献+图像”双重研究范式,希望能挑战学界的传统观点。 在五台山的佛光寺,他们的研究开始了。 而最令人兴奋的时刻,出现在林徽因发现“咸通九年”题记时。这 个题记中的“咸通九年”,直接指向了唐宣宗的年号,这意味着这座,佛光寺大殿的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 而更关键的是,“女弟子宁公遇”这一身份,根据《全唐文》记载,宁公遇是佛光寺的女施主,而她的父亲宁诘,是唐代河东节度使,这使得他们,可以准确地,将佛光寺的建造年代锁定在868年——唐代的中期。 这项研究的背后,是两位学者的智慧结晶,还有林徽因个人无畏的坚韧。 在测绘期间,她的健康状况已经急剧恶化,肺结核让她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 她没有放弃,仍坚持每天攀爬8米高的木梯,亲自去记录每一寸建筑的细节。 “当梁架上的唐代彩画在电筒光里浮现时,病痛都成了次要的。” 这句话在她的日记中写得清清楚楚,反映出她对学术研究的执着与使命感。 这是一次建筑测绘,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之战。 而在这背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不仅是在为中国的建筑研究争光,更是在与一个,被男权主导的学术世界作斗争。 在当时的中国,女性几乎没有资格进入野外考察。 林徽因通过自己精湛的建筑测绘技能,和文献考据能力,打破了“女性不适合从事野外考察”的偏见。 她的贡献,在学术上的突破,更是为女性在学术领域,争取到了话语权。 拍摄的斗拱特写照片,成为了研究,唐代建筑的“视觉基准”,广为传颂。 他们的研究方法,也在建筑学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团队,开创的“建筑年代三要素法”——通过题记、形制和材料来判断建筑的年代, 这成为了后世的学术范式,在佛光寺测绘中,他们首次将建筑构件,与敦煌第61窟《五台山图》,进行时空叠合研究,提出建筑年代,可以通过图像比对、考古资料和实物证据来验证。 这一方法,至今依然影响着建筑学、考古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严重。梁思成团队的工作,成为了文化保护的典范。 在佛光寺测绘完成后,梁思成迅速为其绘制了《中国重要建筑测绘图》。 林徽因则将测绘资料,秘密藏于山西教堂的地窖里,以防止日军的轰炸,这一行动,使得佛光寺的大殿在战火中幸存。 2016年,当大殿进行修复时,依然参考了当年的测绘图纸,这一工作被认为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伟大贡献。 这项工作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学术遗产,但也存在一些未解的谜团。 2018年,五台山研究院在宁公遇的墓志铭中,发现了新的线索,表明宁公遇的家族,与唐代河东望族薛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为佛光寺的建造资金来源,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 此外,佛光寺大殿斗拱的“批竹昂”形态,与印度阿育王塔的“阿育王柱”,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这为丝绸之路上的建筑技术,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2021年,清华大学的团队,使用激光雷达技术,对佛光寺进行毫米级扫描,发现林徽因当年测绘误差不超过2厘米,验证了她当时测绘的科学性。 参考资料: 《梁思成与林徽因:古建筑的守望者》
1937年6月,山西五台山,林徽因趴在佛光寺大殿的木梁上,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一寸
笑对的风雨
2025-04-06 22:24:22
0
阅读:938
用户10xxx95
先生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