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前妻去世不久,朱自清就对齐白石的弟子陈竹隐一见钟情,陈竹隐不愿意给他的6个孩子当后妈。 朱自清的第一任妻子武仲谦病逝,留下了六个孩子。 那时,朱自清深陷在,失去爱人的悲痛中,曾发誓不再婚娶,朋友们始终不肯放过他,像浦熙元、叶公超这样的友人,不断为他介绍对象,朱自清始终没有动心。 直到1929年,那个伤痛的年头结束后,他遇到了陈竹隐。 陈竹隐生于1903年,家境书香世家,父母早逝,自小便开始独立求学。 年纪轻轻就能自给自足,周围的富家子弟屡屡对她示爱,她却始终保持拒绝的态度。 陈竹隐的生活,充满了自我独立和对艺术的追求,学过绘画,还跟随昆曲大师浦西园学戏曲,性格不拘一格,勇敢且充满决断,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朱自清与陈竹隐的相识,是在1930年。 那时通过朋友浦熙元的牵线,他们初次见面,朱自清被陈竹隐的气质和才华深深吸引,几乎是一见钟情。 陈竹隐没有像其他女子一样,快速回应他,她犹豫了——朱自清已经有了六个孩子,家庭负担沉重,她自己也正处于,人生好的创作时期,不愿因婚姻而妥协。 朱自清没有因陈竹隐的拒绝而气馁,开始利用他一贯的文笔优势展开追求。 两年内,他写下了71封情书。这些信件中有着他深情的表白:“我生平没有尝过这种滋味,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 这些情书的语言真挚,情感充沛,终于打动了陈竹隐的心。 结婚后的陈竹隐,放弃了自己的绘画和昆曲事业,选择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照顾六个继子女,并在后来的岁月里,又为朱自清生育了两子。 可朱自清长期专注学术,忽视了家庭的矛盾,甚至在私下的日记中,将她与已故妻子武仲谦做比较,时常怀念亡妻。这种对比和忽视积累,成了双方之间的裂痕。 1933年,一次看似不起眼的事件,爆发了婚姻的矛盾。 那天,陈竹隐邀请了,几位旧友来家中叙旧,朱自清因午休被吵醒,情绪失控,立刻指责妻子未能管理好家务。 他没有给妻子任何解释的机会,直接将责任推给了她。 这件事让陈竹隐感到非常屈辱,尤其是在她数次,为家庭放弃自己的事业后,丈夫的这种态度,让她心寒。 尤其朱自清私下对前妻的怀念,让陈竹隐感到自己的地位,无法与亡妻相提并论。 这一切让陈竹隐做出了一个决定——提出离婚。 她在离婚请求中,明确列举了朱自清“坏脾气”,以及对她缺乏关怀的理由,尤其是两人价值观的冲突。 陈竹隐作为新时代女性,渴望更多的精神交流与独立空间,朱自清则一直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妻子应完全承担家庭责任。 两人婚前并未充分沟通这些差异,婚后则逐渐加剧,最终无法调和。 朱自清意识到自己在婚姻中的问题,决定做出反思和改变。 他主动道歉,开始调整与妻子的相处方式,减少了与前妻的对比,开始更多地陪伴家庭,与陈竹隐共同散步、听戏,重新建立信任。 这一改变并不容易,两人通过真诚的沟通和理解,最终走出了困境。 陈竹隐也表现出包容和理解,她选择原谅朱自清,但始终保持个人尊严。 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独立,坚持自己的思想和原则,尤其是在战乱时期,她独自抚养了八个孩子。即便在艰难的日子里,也曾卖血补贴家用,顽强地维持家庭的生计。 朱自清去世后,陈竹隐继续为丈夫整理遗作,编纂《许地山年表》,并捐献了许多珍贵的手稿。 还坚持从教直到退休,最终享年86岁。 经历了多次波折,他们的婚姻在最后,找到了平衡和和解,从激情转向了责任,成为了民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特殊范例。 朱自清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深深受益于陈竹隐的支持和包容。 在《给亡妇》中,朱自清怀念已故的武仲谦,在陈竹隐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荷塘月色》等经典作品。 参考资料: 张丽,《朱自清与陈竹隐:爱与责任的交响》,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
1929年,前妻去世不久,朱自清就对齐白石的弟子陈竹隐一见钟情,陈竹隐不愿意给他
笑对的风雨
2025-04-06 22:23:37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