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琳减肥视频“带火”品牌遭抵制:黑红流量的双刃剑,砍疼了谁? 一、麦琳被骂,真不冤? 麦琳的“黑红体质”早有伏笔。她在《再见爱人4》中因“熏鸡事件”和婚姻争议被贴上“自私”“炒作”标签,节目中频繁上演“作精”戏码,一边和李行亮上演“离婚大战”,一边又光速和好,被网友痛批“消费婚姻赚流量”。更让大众反感的是她的“吃相”:节目刚结束就疯狂接商演、上综艺、带货,连减肥成功都要买热搜,被质疑“把黑红变现写脸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姿态,让网友认定她“德不配位”,甚至迁怒于与她沾边的品牌——毕竟,谁都不想为“黑红艺人”的流量买单。 二、抵制商家:正义审判还是网暴狂欢? 网友的愤怒看似正义,实则越界。品牌无辜躺枪,只因镜头里“意外出镜”,便被扣上“支持劣迹艺人”的帽子。赞助商友臣、君乐宝此前因麦琳遭抵制,火速切割称“已下架内容”,这次涉事品牌同样被迫自证清白。这种“连坐式抵制”本质是情绪宣泄:网友将对麦琳的不满转嫁到商业合作方,试图用舆论绑架市场规则。可当抵制变成“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猎巫行动,受伤的不仅是商家,更是普通消费者——谁敢保证自己不会被“误伤”? 三、黑红生态:谁在喂养这场闹剧? 麦琳的争议体质,本质是流量经济的产物。综艺节目需要话题,品牌需要曝光,而麦琳恰好提供了“黑红”的话题度。此前《再见爱人4》靠她的争议片段狂揽热搜,赞助商也赚足眼球。但当舆论反噬时,节目组和品牌方又迅速甩锅,把麦琳推上风口浪尖。这种“用后即弃”的逻辑,让麦琳成了流量游戏的牺牲品,也助长了网友的“审判欲”——毕竟,骂她既能发泄情绪,又能蹭到流量,何乐而不为? 与其抵制麦琳,不如反思流量陷阱 这场闹剧没有赢家。麦琳若继续走黑红路线,只会陷入“越骂越红,越红越骂”的死循环;网友若沉迷于“抵制狂欢”,只会让网络环境更极端;品牌方若一味迎合舆论,则会丧失商业判断力。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为什么“黑红”总能收割流量?当我们在骂麦琳时,是否也在为这场闹剧贡献点击量?抵制一个人容易,但打破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态,才是真正的难题。 #麦琳争议# 的本质,是一场集体参与的流量游戏。而游戏的终点,或许只有疲惫。
麦琳减肥视频“带火”品牌遭抵制:黑红流量的双刃剑,砍疼了谁? 一、麦琳被骂,真不
云端漫步的旧梦师
2025-04-06 22:22:2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