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寸心】——记萧克将军的家国情怀 2003年深秋,北京饭店的水晶灯下,96岁的萧克将军被搀扶着缓缓起身。他布满老年斑的手突然指向东南方,浑浊的目光穿透玻璃幕墙,落在更远的海天相接处:"当年随我长征的兄弟,还有人在那边啊。" 宴会厅里的黄埔校友们屏住呼吸,看着这位从井冈山上走来的开国上将,用颤抖的双手握住狼毫笔。宣纸上墨色氤氲,"山河一统"四字力透纸背,第四笔的竖画如长枪破空,在素笺上刻出深痕。这不是简单的书法创作,而是一位世纪老人对家国命运的终极叩问。 回溯1983年那个春日,76岁的萧克在全国政协副主席当选仪式上签字时,钢笔尖在签到簿上洇开墨点。这双手曾在湘江战役中挥刀斩敌,在晋察冀战场上运筹帷幄,此刻却因夙愿得偿而难以自持。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个迟到的职务背后,是半个世纪的坚守与等待。 江西永新萧家祠堂的供桌上,至今摆放着将军少年时用过的砚台。从私塾到黄埔,从北伐到长征,这支毛笔见证了他写下《湘赣边红军告民众书》的激昂,记录过《长征组歌》的豪迈。1934年红军西征前,他率部在江西父老送别声中挥毫作别,墨迹未干便踏上漫漫长征路。 晚年定居北京后,将军书房的墙上始终挂着一幅未完成的台湾地图。每当有旧部来访,他总要取下地图平铺在案,用放大镜一寸寸摩挲:"这里是阿里山,这里是日月潭..."2000年中秋夜,老人在月下挥毫写下"月是故乡明",落款时才惊觉泪水已晕染了宣纸。 2008年寒冬,将军临终前将全部积蓄捐给家乡学校。遵照遗愿,家人在他枕边放入一支秃笔——那是他为台湾同胞书写家书磨秃的湖笔。覆盖党旗的灵柩移入八宝山时,送行人群中传来压抑的啜泣:这位为山河一统耗尽心血的老人,终于可以安眠了。 如今,将军手书的"山河一统"墨宝陈列在军事博物馆。每当参观者驻足凝视,宣纸上那道力透纸背的竖痕,仿佛仍在诉说着一位军人跨越世纪的守望。
【山河寸心】——记萧克将军的家国情怀 2003年深秋,北京饭店的水晶灯下,96
老班长讲历史了
2025-04-06 19:45: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