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伊拉克飞行员驾驶轰炸机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空巡航,正巧发现油轮船队,本来

熹然说历史 2025-04-05 23:21:58

1988年,伊拉克飞行员驾驶轰炸机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空巡航,正巧发现油轮船队,本来打算干掉作为船队“保镖”的美军巡洋舰,却意外击沉了一艘32万吨的油轮。 1988年2月5日的黎明时分,霍尔木兹海峡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这片连接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的狭窄水域,每天都有数百万桶石油穿过这里,运往世界各地。随着天色渐亮,一支由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护航的油轮船队正在此缓缓航行。巡洋舰的雷达和监视系统处于全天候警戒状态,船上的官兵对这个地区的紧张局势保持高度警觉。 就在船队向前航行时,一架伊拉克轰6D轰炸机正在海峡上空进行例行巡逻。这架轰炸机是伊拉克通过约旦从中国获得的四架之一,与之一同购买的还有50枚威力强大的C-601反舰导弹。轰炸机飞行员在雷达屏幕上发现了海面上的船队,立即锁定了那艘显眼的美国巡洋舰。 "发现美国军舰,请求攻击许可。"飞行员向基地报告。 获得批准后,飞行员迅速启动了导弹发射程序。一枚C-601反舰导弹脱离机翼,拖着长长的尾焰向目标俯冲而去。导弹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发出刺耳的尖啸声,直指美国巡洋舰。 巡洋舰的战斗信息中心立刻捕捉到了这一威胁信号。"导弹来袭!方位290度,距离18公里,速度接近0.9马赫!"雷达操作员的声音在舰桥上回荡。舰长立即下令启动电子干扰设备,同时组织全舰进入战斗状态。 C-601导弹配备了先进的自主控制系统和主动雷达末段制导技术,能够在复杂环境下自主寻找并锁定目标。然而,当它接近巡洋舰时,美军的电子干扰设备开始发挥作用。强大的电子干扰信号扰乱了导弹的制导系统,使其在临近目标前突然失去了锁定信号。 "干扰成功,导弹已失去锁定!"电子战官员报告道,舰桥上的人们松了一口气。但这种放松只持续了几秒钟。 因为C-601的设计中包含了自主寻目功能,它并未因失去初始锁定而直接偏离航线。导弹在空中短暂徘徊后,重新启动了搜索模式。它的雷达系统迅速分析和识别了各个目标的反射特征。在水面上,那些大型油轮因其巨大的金属体积和油料存储,反射信号比军舰更为强烈。 导弹的雷达系统最终锁定了船队中一艘32万吨的超级油轮。它迅速调整飞行姿态,几乎擦过美国巡洋舰的舰桥,以极高的速度和精确的角度,向油轮发起了决定性的攻击。巡洋舰上的官兵能清晰地听到导弹切过空气的尖锐呼啸声,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气流扰动。 "导弹掉头了!它冲向油轮去了!"一名瞭望员大喊道。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C-601导弹以一种几乎垂直的角度撞击到了油轮的中部储油舱位置。强烈的撞击和随后的爆炸几乎是瞬间发生的事情。 随着C-601导弹命中油轮,海面上瞬间升起一团巨大的火球。32万吨的超级油轮在猛烈的爆炸中剧烈摇晃,火势迅速吞噬了整个船体。巨大的船身因爆炸造成的结构损毁,开始不可避免地进水。燃烧的原油在海面上形成一层厚厚的油膜,火焰和浓烟不断升腾,将清晨的霍尔木兹海峡渲染成了一片地狱景象。 "全速撤离爆炸区域!"美国巡洋舰舰长下令道。虽然巡洋舰未被直接命中,但它处在剧烈爆炸的波及范围内。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得巡洋舰剧烈震动,水花四溅地打在舰体上,强烈的热浪让船员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舰上官兵迅速部署灭火设备,启动舰载防火系统,同时调整舰体位置,尽量远离正在燃烧沉没的油轮。 这枚导弹的飞行轨迹,实际上是武器交易的缩影。回溯到1986年,中国与约旦签署了一份重要的军售协议,包括4架轰6D轰炸机和50枚C-601反舰导弹的交付。轰6D是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略轰炸机,特别适合搭载如C-601这样的重型反舰导弹。然而,这批高价值的武器装备最终并没有留在约旦。在交付后不久,约旦将这些飞机和导弹转售给了正与伊朗交战的伊拉克。 伊拉克迅速将这批武器部署于对抗伊朗的前线。轰炸机被安排在伊拉克西部靠近约旦的空军基地,以便能够快速响应波斯湾地区的军事需求。伊拉克军方对飞行员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操作这些先进装备,并最大限度地发挥C-601导弹的战斗潜力。 而美国巡洋舰的出现,则是另一个复杂故事的一部分。1987年,随着两伊战争中的"油轮战争"愈演愈烈,科威特向美国发出了保护其油轮的呼吁。当时的里根政府得知科威特同时也在求助于苏联,莫斯科正在"认真考虑此事"。对于美国来说,让苏联成为波斯湾产油国的保护者是无法接受的。美国迅速启动了"换旗行动",在科威特油轮上升起星条旗,并由美国军舰负责护送。 "一旦我们知道科威特人正在与苏联谈判,谈判进程便大大加快了,我们的态度变成了,'让我们全力以赴吧!'"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小威廉·克罗曾这样承认。1987年7月22日,第一支"挚诚意志"护航队正式出现在波斯湾水域。

0 阅读:190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