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即将迎来正宗中餐馆“海啸”】
[卖的可是美国免税的鸭子?省流:曼哈顿中城传奇法餐厅La Grenouille旧址将变身全聚德美国总部,这家国企控股的百年烤鸭品牌斥资1430万美元买下该物业,试图以高端中餐重塑美国市场认知。全聚德是今年进军美国的十余个中国餐饮品牌之一,它们希望摆脱廉价中餐标签,但面临中美关系紧张和本土化挑战。尽管存在反亚裔情绪和签证难题,张燕等经营者仍相信美食能促进文化交流。]
(商业内幕)曼哈顿中城的这栋大楼曾是杰奎琳·肯尼迪、伊丽莎白·泰勒和杜鲁门·卡波特用餐的地方,当时的传奇法国餐厅 La Grenouille 现在成了一个不起眼的翻新工地,到处都是木头、金属和工业用垃圾箱。La Grenouille 已有 60 年历史,很快将被改造成全聚德在美国的新总部。全聚德是一家由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去年 10 月,它以 1,43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位于 52 街的这栋 6,800 平方英尺的建筑,试图将中国高级餐饮引入美国。
这个拥有 161 年历史的品牌在美国开设的第一家分店正全力以赴。墙纸将复制 12 世纪的中国手卷画。私人餐厅将用传统扇子和筷子装饰。但全聚德美国分店负责人张燕希望食客们关注的是食物的品质。“中国菜精致而深奥。但在这个地区,人们认为它只是春卷和炒面,”张燕说。“我们希望重塑他们的认知。”
全聚德是今年计划进军美国市场的至少 10 家中国大型食品和饮料品牌之一。受市场过度饱和、国内经济不景气以及可能在美国上市的影响,从高档晚餐到饺子和奶茶等各种食品的公司(其中几家在中国有数千家门店)现在都准备进军美国食品市场。还有数十家公司正计划研究形势,准备亲自进入美国市场。
但自1979年中美恢复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中国新移民的成功之路极为艰难。诚然,他们并未从事关键技术工作,也没有推出大型社交媒体平台,但近年来中餐馆仍面临反弹。美国真的准备好迎接一些当地中餐馆业内人士所称的“中餐海啸”了吗?
自1849年旧金山淘金热期间美国第一家中国餐馆开业以来,几代蓝领移民利用餐饮业相对较低的入门成本来维持生计。他们创造了在中国不存在的菜肴,如杂碎或左宗棠鸡,以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从而让美国人形成了中餐便捷且廉价的预期。与此同时,中国移民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他们的美食在其新国家的食品链中跌至底层。
18年前,当张开始为他的进出口业务在北美旅行时,他无法忍受他遇到的中餐。“除了牛肉面,没有什么是正宗的,”他说。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张发誓要有所作为。2017年,他联系了全聚德,提议将这家标志性餐厅带到北美。他在2020年初在加拿大温哥华开设了第一家分店,就在疫情肆虐室内用餐之前。2022年,它赢得了米其林星级,并一直保持至今——张预计纽约分店将获得更大的赞誉。
“现在的中国移民受教育程度更高,也更富有。我们渴望更好地展示我们自己的文化,”张说。“现在是中国餐饮品牌海外扩张的最佳时机。”
自 1980 年代以来,中国食品品牌进军海外的步伐一直在缓慢增长,而现在这一步伐正在迅速加快。研究餐饮业的中国机构红灿产业研究院 9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发现,100 多个中国食品和饮料品牌已进军 180 多个国家,目前在中国境外拥有 70 万家门店,比 2016 年增加了 20 万家。中国政府推动了这一扩张,去年发布了两项指令,要求中国食品和饮料品牌“走出去”,以帮助“提高中国美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品牌不想成为美国的又一家中餐馆;他们想要获得尊重,”纽约东村米粉店“湖南思乐”的老板王超说。他正在帮助来自湖南省(他的家乡)的餐馆在美国开店。“在曼哈顿开一家店就像在月球上插上一面国旗。即使不赚钱也是值得的。”
不过,中国推动美食贸易似乎有悖常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华盛顿近年来对中国科技公司的限制,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寒蝉效应。中国对外投资的数据差异很大,但都表明过去几年中国对美投资大幅下降。美国中国总商会最近的年度调查发现,2023年,超过60%的在美中国企业抱怨商业环境恶化,22%的企业减少了在美投资。
但地缘政治风险并不是大多数餐馆最关心的问题。“美国仍然是一个亲商国家。我们卖的是消费品,而不是电脑芯片,”宁记茶业的老板阿曼达·王说。宁记茶业是中国领先的柠檬茶连锁店,在中国拥有 3,000 多家门店。其首家海外门店将于 4 月中旬在洛杉矶开业,产品线为美国消费者量身定制,名为 bobobaba。该公司已经在寻找更多门店。
王女士说,对她来说,最大的文化冲击是在美国开店所需的时间。去年 11 月,宁记决定接管洛杉矶郊区格兰岱尔一家关门的饮料店,但截至 2 月初,王女士仍在等待许可证批准,以便开始装修。“我无言以对,”王女士说。“在中国,我们平均 20 天就能开一家新店。”
王女士最近在街上遇到的一次遭遇也让她感到困惑。新年前两天,在她去超市的路上,一个陌生人对她大喊“回中国去”,并指责她抢走了美国的工作机会。“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认为我抢走了他的工作,”王女士说。“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创造就业机会。”
这种敌意并不罕见。皮尤研究中心 5 月份的一项调查发现,八成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波士顿学院、密歇根大学和微软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的亚洲餐馆在 2020 年因反华情绪而损失了 74 亿美元的收入。
“特朗普喜欢煽动种族仇恨,”湖南 Slurp 的王超说。王超在纽约长岛市拥有的一家面馆的窗户在疫情期间被砸碎,他将此归咎于反亚裔仇恨。
疫情爆发之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环境科学家、后来成为餐馆老板的赵先生在美国组建了一个年轻的中餐馆经营者网络,其使命是“讲述中国美食的故事”。但他表示,自2018 年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报道少了很多,美国人似乎对中国文化也不太感兴趣。“比如说,你想突出介绍成都传统菜肴的历史,但这里的许多人都不知道成都在哪里,”赵先生说,成都是一座以麻婆豆腐和宫保鸡丁闻名的中国西南部城市。
我采访过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与科技行业相比,中国食品公司不太可能陷入地缘政治争端,但它们最大的风险因素可能是自身的增长。“这个行业在中国公司开始获胜之前是安全的,但一旦获胜,它们就不安全了,”纽约咨询公司 iMpact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佩雷拉 (Chris Pereira) 表示。该公司已帮助数百家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
在 2020 年创立 iMpact 之前,佩雷拉曾担任华为高管,这家中国科技集团因国家安全问题被赶出美国市场。在目睹了这一幕后,佩雷拉建议大型中国连锁餐厅找到与美国合作伙伴分享利润的方法,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形式。例如,他说,如果瑞幸咖啡(这家在中国拥有 22,000 多家门店并计划今年进军美国的中国咖啡巨头)开始抢占星巴克的市场份额,“你可以肯定,美国政府会找到一种方式来谈论咖啡的国家安全问题。”
在全聚德曼哈顿分店拥挤的后勤办公室里,张先生面临着更紧迫的挑战。他计划从中国引进五名厨师,但签证申请仍在等待中。自中美关系开始恶化以来,中国人获得签证变得更加困难,但张先生表示,受过中国培训的厨师对餐厅至关重要。“我们不会允许食物的质量在未经培训的人手下受到影响,”他说。如果其他方法都行不通,他计划从加拿大引进全聚德厨师。
张先生认为他的鸭子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我相信食物是弥合分歧的最佳桥梁,它可能有助于让美国和中国再次走得更近,”他说。
停顿片刻后,他继续说道:“如果爆发热战,在美国的所有中国事物都将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