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过堂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汉地八大菜系名闻遐迩,国人吃饭的“盛况”也举世闻名:推杯换盏,大吃大喝,人声鼎沸……最近爆火的“科目三”也是从婚宴上流传开来,甚至“走向世界”。 那么,寺院的僧人又是如何吃饭呢? 寺院中,吃饭称为“过堂”“过斋”“用斋”,主打清净、节俭和感恩。 普通人吃饭的地方叫饭店、餐厅、酒楼、食堂,而僧人用餐的斋堂叫“五观堂”。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食存五观”:一、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为修道业而受此食。正因为过斋是如此重要的修行,故有“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过堂时,从餐具摆放,入座次序,到添加饭菜等,大众都井然有序,肃穆庄严。开餐之前,要先敲响走廊的梆和云板,大众在斋堂中按次序落座,中间主座需留给住持大和尚。众人安静用餐,止语。 佛门的一切用度,都来自世人的供养,所谓“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早斋和午斋“二时过堂”时,都要遵守《 二时临斋仪》,唱诵“供养偈”和“结斋偈”。专门的施食台上,还会用七粒米或指甲大的面条作为施食,这出自于佛经中“大鹏金翅鸟”及“罗刹鬼子母”的典故。 每逢初一、十五或特殊节日,或有功德主斋僧布施,寺院会增加一些菜品,所有过堂的人无论尊卑一样受食,体现了佛教的平等精神。用斋结束前,用汤水洗下碗,将剩余食物一并喝下,可以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一日三餐过堂的特殊仪轨,为中国汉传佛教所特有。如此庄严殊胜,连宋朝理学家程颐看过一次过堂后,也不禁发出感叹:“三代威仪,尽在是矣。”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佛教常识】过堂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
文化事昌秀说
2025-04-04 08:56: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