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茅台院士、烟草院士,为什么真正的半导体专家李爱珍,四次申请中国院士却屡遭拒绝? 2007年,一个消息让不少关心中国科技发展的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长期在国内一线搞研究的李爱珍,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按理说这是大好事,是中国科学家的荣誉。但微妙的是,就在不久前,她第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又一次没被选上。 这件事迅速引起了议论。在大洋彼岸获得顶级认可,在本土却屡屡受挫,这里头的原因让人琢磨。甚至网上还有人开始嘀咕,质疑起这位科学家的立场。 面对这些复杂的眼光和声音,李爱珍没有长篇大论,她的回应直接又恳切:“我是中国人,中国就是我的家。” 她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拒绝了国外更好的待遇,留在了国内继续她的研究工作,一如既往。 这份坚持其实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建设需要人才,号召大家投身科研。李爱珍那时还在复旦大学学化学,响应号召,转行进入了刚起步、前景未卜的半导体领域。 她出生在上海一个开明的家庭,父母一直鼓励她读书。虽然经历过抗战时期的动荡,但用知识报效国家的心没变过。 那个年代搞科研,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没钱、缺设备,很多东西都要从头摸索。 李爱珍没打退堂鼓,憋着一股劲要搞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她常带着团队一起啃硬骨头,讨论技术难题,话语间都是沉甸甸的责任。 正是这份执着让大家拧成一股绳,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日没夜地干,最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半导体设备,为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之后的几十年里,李爱珍一直是中国半导体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带着团队不断取得新成果,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论文,拿到了许多关键专利,实实在在推动了中国半导体技术往前走。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在国内寻求最高学术认可的路上,却走得颇为坎坷。 从八十年代算起,她一次又一次地与中科院院士的称号擦肩而过,总共四次。 相较之下,美国国家科学院显然更直接地认可了她在学术上的硬实力,在她再次国内受挫后不久,递来了这份外籍院士的荣誉。 李爱珍的经历不单是她个人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对国家深沉的爱和实实在在的贡献,也确实引人思考:我们的人才评价和认可机制,是不是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 如何让那些真正做出杰出工作、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员,及时获得他们应得的尊重和肯定,这对我们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实在太关键了。 来源:李爱珍:当选美国院士不能作为评中国院士理由. 北方网. [2023-07-01]
中国有茅台院士、烟草院士,为什么真正的半导体专家李爱珍,四次申请中国院士却屡遭拒
猫猫背茹茹
2025-04-03 17:24: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