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一张合影,从照片看去,两人的衣着、神态、动作几乎完全一样,

甜蜜的治愈 2025-04-03 17:16:03

下图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一张合影,从照片看去,两人的衣着、神态、动作几乎完全一样,但两人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白崇禧给人一种威严感,而李宗仁则看起来更松弛。 白崇禧和李宗仁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是广西桂林人,都属于桂系;两人年纪也相当,只相差两岁;两人的经历也极其相似,他们甚至是同一所小学毕业,且都参加过北伐战争等诸多战争;两人的性格也有很多相似处。 可相似度如此高的两人,最终结局截然不同:白崇禧的成就始终局限在军事领域,而李宗仁则在后期成了可与蒋介石一较高下的人;白崇禧暴毙在台湾,李宗仁回到大陆度过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晚年。 让白崇禧和李宗仁差距如此大的背后原因,实是两人的认知高低,也就是说:是认知决定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白崇禧和李宗仁的认知高低,在他们推翻老桂系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当时,在面对如何处置老桂系首脑陆荣廷时,两人就产生了分歧。白崇禧主张直接一杀而后快,李宗仁则认为:陆荣廷不能杀。 接着,他分析了理由,他说:“陆荣廷等虽然已经倒台,但他们仍旧有残余势力,如果轻易将他杀了,可能导致其残部产生惶恐心理,继而导致广西陷入动乱之中,这将不利于新桂系在广西的统治。” 最终,李宗仁的意见得到了落实。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李宗仁看问题看得更远,他甚至能看到百步之后。而白崇禧则往往更容易着眼眼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白崇禧总是面临各种忧愁,而李宗仁则往往不需要处理太多麻烦事。 具备战略眼光的,当然是认知更高者,李宗仁的认知远高于白崇禧。白崇禧自己也明白这点,所以在战场上,他往往会听从李宗仁的指挥。台儿庄战役时期,因为李宗仁出众的全局指挥能力,这一战中,李宗仁功劳远高于白崇禧。此战之后,李宗仁的威望变得比白崇禧更高。 在关于是否赴台的看法上,李宗仁也看得更高远。民国后期,李宗仁和白崇禧都对民国的“结束”有所预感,但在是否去台湾这一问题上,两人分歧很大。白崇禧认为不如折腾到底,实在不行去台湾,而李宗仁则认为:不论将来如何,都不能去台湾。 李宗仁还说了他的理由,他认为:从1927年起,桂系和老蒋就有诸多恩怨,如果桂系势力崩溃的基础上,桂系当家人跟着去台湾,以蒋介石的性格,他们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事实证明,李宗仁的判断是对的。 两人的巨大认知差,也是后期李宗仁能与蒋介石一起争夺总统宝座,而白崇禧则只能在一旁看热闹的原因所在。 最终跟着蒋介石留在台湾的白崇禧,后来不仅日子不好过,甚至还遭到了监视,妻子死后,他更是度日如年。李宗仁在美国当了多年寓公后,于1965年回国,白崇禧得知消息后直呼自己“没脸见人了”。此时的白崇禧已经预感到蒋介石不会善待自己,仅仅一年后,即1966年,白崇禧就在自己的床上暴毙了,享年73岁。 人都说:认知低的人,在面临抉择时,一定要听认知高者的建议。可叹,白崇禧身边虽一直有一个认知极高的人,但他却未在关键时刻听从认知更高的李宗仁的建议,终致“李白”组合分散,继而以悲剧收场。 白崇禧的悲剧,看似是选择决定命运的结果,实则却是性格使然。试想,若白崇禧不是多疑、狡诈多变的性格,而能和李宗仁一般宽厚大度,他又怎会屡次在关键时刻“听不进劝”呢?

0 阅读:308

猜你喜欢

甜蜜的治愈

甜蜜的治愈

甜蜜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