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知名专家翟振武曾经预测,放开二孩、三孩后,中国将新增9700万个新生儿,导致人口激增。而现实与预测大相径庭...... 去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新生儿数据让大家炸了锅,902万,这个数字不仅比三年前减少160万,连翟振武教授当年预测峰值4995万的三分之一都没够着。 这魔幻现实背后,是人口学界的集体"翻车"。 先看预测逻辑的漏洞。翟振武团队在2015年估算,全面二孩政策将释放1.5亿独生子女家庭的生育潜能,按50%-60%的生育意愿计算,年新增人口可达7500万-9000万。 但现实中,政策实施首年全国仅145万对夫妇申请再生育,连目标人群的10%都不到。 2023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9,90后、00后群体更跌至1.48以下,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家庭主动选择"绝后"。 结婚年龄从24.89岁推迟到28.89岁,年轻人用十年光阴诠释了什么叫"先立业后成家"。更讽刺的是,那些被鼓励晚婚晚育的80后,如今成了生育率崩塌的重灾区。 再说经济成本,在北京上海,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平均成本超过200万元,相当于普通家庭十年收入。 职场对育龄女性的隐形歧视从未消失,某互联网大厂HR直言:"三期女员工的成本相当于多养两个程序员。" 更致命的是,教育内卷让家长陷入"军备竞赛",海淀家长王女士的账单显示:孩子每月补习班开销比房贷还高30%。 国际对比更让人脊背发凉,日本2023年新生儿75.86万,韩国22.99万,这些东亚邻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当东京年轻人在居酒屋吐槽"育儿假就是失业通知书",首尔上班族抱怨"保育园比大学还难进",中国的年轻人正在经历同样的阵痛。 当GDP增速从两位数降到个位数,当房价收入比突破40倍警戒线,当"996"成为职场标配,生育就成了最奢侈的消费。 就像年轻人自嘲的:"不是我们不想生,是我们生不起、养不起、也不敢生。" 那些曾经豪情万丈的预测,终究敌不过冰冷的现实。或许正如黄文政教授所言:"人口政策不是万能药,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让年轻人看得见希望的社会环境。" 当年轻人不再为奶粉钱发愁,当职场能包容母亲的哺乳时间,当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生育率回升才有可能从数字游戏变成真实的生活选择。
前几年,知名专家翟振武曾经预测,放开二孩、三孩后,中国将新增9700万个新生儿,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5-04-03 14:32: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