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年间,20岁的董海川自认对六合刀的舞法颇有建树,便在开封摆摊耍六合刀。突然旁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4-02 19:04:33

嘉庆年间,20岁的董海川自认对六合刀的舞法颇有建树,便在开封摆摊耍六合刀。突然旁边一个胖和尚看了之后摇头笑笑说:“这般武艺还敢出来卖弄,哈哈哈…”正说着和尚灌了几口酒,向他喷出一道水柱 董海川,1797年出生在河北文安县朱家务村,家里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爹叫董守业,靠种地养家,娘操持家务,缝缝补补,日子紧巴却平稳。他从小就跟别的小孩不一样,长得高大,手长脚长,力气大得能扛起村里的大石磨。那年头,武术不是啥花架子,是真能保命的本事。村里有个老武师,见他天生是个练武的料,就收他当徒弟,教了点罗汉拳、二郎拳啥的。董海川学得快,尤其是迷上了六合刀,那刀弯弯的像月牙,刀柄上有个铁环,耍起来叮叮响,又帅又实用。十六岁,他在村里比武连赢好几场,得了个“小刀王”的称号。 可他心里清楚,乡下这点名气不算啥。听人说开封城里高手多,热闹得很,1818年春天,他刚满20岁,背上行囊,带上六合刀就出发了。路上风吹日晒,鞋磨破了好几双,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愣是凭着一股子倔劲走到了开封。 到了开封,董海川被城里的景象唬住了。街上人来人往,茶肆酒肆里吆喝声不断,满鼻子都是烤饼和香料味。他找了个热闹路口,摆下摊子,准备露一手。那天他耍起六合刀,刀光闪得人眼花,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喝彩声一阵接一阵。就在他觉得自己挺牛的时候,一个粗哑的笑声从人群外传来,跟砂纸磨墙似的,刺耳得很。抬头一看,是个胖和尚,袈裟脏兮兮的,油渍斑斑,肚子圆得像个球,手里端着个破碗,碗里酒晃荡着,满脸醉态,眼里却有点贼光。 董海川皱着眉走过去,想问问咋回事。那和尚瞥了他一眼,冷哼一声,啥也没说,猛灌了一口酒,碗边酒水淌了一堆。紧接着,他嘴一张,一道酒柱嗖地射过来,快得跟箭似的,空气里全是酒味。董海川赶紧拿刀挡,刀身被撞得一抖,手腕发麻,脚下退了两步。围观的人炸开了锅,有人喊怪力,有人嘀咕这和尚不像正经僧人。他低头一看,刀上全是酒渍,黏糊糊地往下滴,再抬头,那和尚早没影了,只剩个空碗在地上滚了几圈。 董海川站在那儿,手里的刀还滴着酒,那股味儿散不去。他收拾好东西,找了个客栈住下。晚上翻行囊时,一张皱巴巴的字条掉了出来,上头写着几句莫名其妙的话:“八方一杯酒,卦卜观京华。掌上千秋山,传书武林观。”字迹乱七八糟,可透着点意思。他琢磨半天,觉得“掌上千秋山”可能是九华山,“八方一杯酒”八成跟那胖和尚有关。第二天一早,他收拾行李,直奔九华山去了。山路不好走,石子满地,他背着包一步步爬,风吹得衣服呼呼响,鞋底磨得薄得不行。 到了九华山脚,他顺着石阶往上爬,一路问香客有没有见过个爱喝酒的和尚。有人说在相国寺附近见过个醉汉僧人,老提着酒壶。他赶到寺里,穿过大殿,找遍每个角落都没影。正准备下山时,寺后一棵老松树下,他瞧见个熟悉的身影。那胖和尚靠着树,晒着太阳,手里换了个茶壶,慢悠悠喝着,嘴里哼着小曲。董海川走过去一问,果然是那天的人。和尚咧嘴一笑,说自己叫畢澄霞,还说那天拿酒喷他是试探,留字条是想引他上山。 董海川一听,立马跪下拜师。畢澄霞把他扶起来,拍拍肩膀就收了他。这和尚来头不小,早年是道士,后来当了僧人,精通易经八卦,创了套拳法叫八卦掌。那天在开封,他看董海川有潜力,才故意搞了那一出。从此,董海川留在九华山学艺。早上他在山间练掌法,踩得草地湿漉漉的,露珠四溅;晚上在崖边挥掌,月光下身影晃动,功夫越来越扎实。 几年下来,他的八卦掌练得炉火纯青,还把六合刀的灵动融了进去,身法像水一样顺,掌法刚柔并济。临走时,畢澄霞拉着他叮嘱,这功夫是用来平事的,不是让他逞能。董海川记在心里,下山闯荡去了。他走遍江湖,惩恶扬善,名声越传越远,最后成了武术界的大人物。他的故事,就从开封街头那道酒柱开始,传到了后世。 董海川这一辈子,不光是个练武的,更是个有侠义心肠的人。他从乡下走到江湖,从六合刀耍到八卦掌,靠的是坚持和悟性。他的八卦掌后来传遍天下,成了中华武术的一大瑰宝。他用行动告诉大家,武术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修身养性、守护正道的本事。

0 阅读:50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1

用户10xxx01

2
2025-04-02 21:50

正史上董海川是太监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