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公斤,究竟是"东风"的绊脚石,还是它一飞冲天的助推器?1964年,承载着民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4-02 07:04:00

600公斤,究竟是"东风"的绊脚石,还是它一飞冲天的助推器?1964年,承载着民族希望的东风二号导弹,却在射程测试中遭遇滑铁卢。正当所有专家都认定必须增加燃料才能解决问题时,一位名叫王永志的年轻工程师竟语出惊人——要给导弹"瘦身",直接卸下600公斤!这个在当时堪称离经叛道的提议,为何能让素来严谨的钱学森最终点头应允? 【消息源自:《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7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大宗师"走了,钱学森推荐了他》;《钱学森传》2011年人民出版社;《王永志院士回忆录》2018年航天工业出版社】 1964年深秋的西北戈壁滩上,白杨树的叶子早就掉光了。导弹试验基地的食堂里,几个穿着蓝色工装的技术员正围着铝制饭盒扒拉白菜炖粉条,有人突然把筷子往桌上一拍:"这都第七次了!燃料加得比水缸还满,导弹倒像秤砣似的往下栽!"饭粒从他嘴角掉下来,旁边戴眼镜的老工程师默默把搪瓷缸往远处挪了挪。 钱学森此刻正在三公里外的指挥所盯着数据图纸。这位53岁的科学家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呢子中山装的第三颗纽扣永远系得严严实实。他面前摊开的演算纸上,墨绿色的计算尺压着密密麻麻的微分方程。"钱院长,这是刚拆下来的燃料箱残片。"助手递过一块扭曲的铝合金,断面还带着焦黑的灼烧痕迹。钱学森用拇指抹了下断面,突然转头问:"那个总在会议室后排记笔记的年轻人,叫什么来着?" 此时被念叨的王永志正猫在资料室角落。这个31岁的沈阳小伙把《航空知识》杂志垫在膝盖上,正在画某种像倒置漏斗的奇怪结构。他棉袄袖口磨得发亮,钢笔水洇透了三层稿纸——这是他在连续第三个通宵计算的燃料配比。"小王!"资料室木门被推开时,他差点从凳子上弹起来,草稿纸雪花般散落一地。 三天后的方案研讨会上,二十多位专家围着长条木桌吵得面红耳赤。老专家拍着桌子吼:"射程不够就加燃料,这是小学生都懂的道理!"突然会议室后排传来椅子挪动的吱呀声。王永志扶着眼镜站起来,手里那沓演算纸抖得像风中的白杨树叶:"各位老师,我算过弹道方程,要是减少600公斤燃料......"话没说完就被笑声打断。有人嘀咕:"毛头小子异想天开!"钱学森却突然抬手示意安静:"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接下来二十分钟,王永志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满了流体力学公式。当他写到第三个等号时,钱学森已经摘下了钢笔帽;写到第七行时,两位老专家开始交头接耳;等最后那个ΔV=√(2gh)的公式出现时,会议室静得能听见暖气管的嗡嗡声。"就像骑自行车,"王永志突然用袖子擦了把汗,"载着三百斤大米反而蹬不快......"这个土得掉渣的比喻让钱学森嘴角微微上扬。 那年12月的试射现场,朔风刮得人脸生疼。当涂着军绿色迷彩的导弹呼啸着划破长空时,观测员突然结巴起来:"它...它还在加速!"射程数据传回指挥所时,钱学森把铅笔轻轻放在桌上——正好压住王永志当初那张皱巴巴的草稿纸。后来成为"神舟"总师的王永志永远记得,那天钱院长破例把他叫到吉普车前说的那句话:"搞科学啊,有时候要像你老家东北人炖酸菜——火候到了,该揭锅就得揭锅。"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升空时,电视直播镜头扫过指挥大厅。满头银发的王永志下意识摸了摸左胸口袋——那里永远别着支老式英雄钢笔,和四十年前他在戈壁滩上演算时用的那支一模一样。

0 阅读:14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