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条件恶劣,挖食鼠粮草根为生,他为什么不吃羊? 谁说他不吃羊呀,吃呀,只是最初不能吃,因为给的是公羊不能繁殖,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吃。匈奴让他放羊是为了慢慢折磨死他,所以给了他一百头公羊, 说什么时候公羊生小羊了,身上挤出奶了,就放他走。 公羊当然不可能生小羊,所以苏武的羊只会减少,不会增加,吃一头就少一头,吃到最后一头时意味着他要饿死了。 吃羊肉,睡洋妞,还生了个儿子。别把宋明理学的道德洁癖和东正教苦修圣人那套往卓越的汉朝外交官身上套。汉朝使者主打一个随机应变,怎么可能有什么“外交无小事,誓死捍卫单于财产”的奇怪想法,况且单于也从来没有做牧产盘点的要求,只是告诉他什么时候公羊下崽就可以回去。 说起来,苏武还给匈奴人修过弩,按榆木脑袋的思维岂不是里通外国。 说到公羊,问题就出在这,原文写的很清楚,“使牧羝”。苏武在北海的牧群全是公羊,只会少不会多。所以苏武可以吃羊也一定会吃羊,但不可能敞开吃,而是尽可能少杀羊。 他就是靠挖鼠粮,捕鱼,打猎的方式补充,一群公羊硬耗了五六年。 然后,转机来了。单于的弟弟去北海打猎,碰到苏武,苏武帮他修好了弓弩。大弟一看,可以啊,文理全能,是个人才。大弟很照顾苏武,送食物,送牛羊,送马,送帐篷,很可能也送了女人和部曲,因为后来有“人众徙去”的说法。 苏武过上了三四年好日子。 很可惜,这个对苏武很好的大弟后来病死了。那些部曲是大弟的财产,大弟死了就要回去接受继承人重新分配。部曲一走,苏武的麻烦来了。你就一群老公羊,身份还特殊,别人还犯不上惦记。现在你有牛有马有帐篷,算是个小土豪,保护你的部曲还走了,在草原上这必须抢啊。大弟死当年的冬天,苏武就被丁零人抢了,又一次“武复穷厄”。被抢后,除了李陵以老婆的名义偶尔接济下,苏武基本恢复了野外求生的原始生活。 苏武已经很苦了,就不要再添加苦上加苦的自虐要求。 苏武在匈奴的完整经历是:尊贵的使者——自杀未遂——关地窖囚禁——一边放公羊一边荒野求生——好王弟接济过上温饱生活——王弟死后被抢了——一边放羊一边荒野求生。精神上,长期处于归国无望的状态;生活上,先是困苦,有过转机,再次困苦。 这种起起伏伏,有过希望又被掐灭,比一直惨兮兮更加折磨人。苏武可贵之处就在于历经波折始终不动摇,意志力但凡有一点瑕疵,大冬天被丁零人抢劫那次,心态就崩了。 给羊就吃,给老婆就要,给赏就接,但是人不服,不达使命不罢休,这才是汉朝外交官的品质样板。苏武的经历已经足够传奇,生硬加上有羊不吃的戏码,画蛇添足。 不过苏武的故事也算是有一个好结局。在匈奴十九年之后,终于回到了汉朝。典属国这个官虽然实权不大,但是也是中两千石的高官,所以在汉昭帝驾崩之后,能够参与选皇帝的讨论。这个时候苏武站队精准,力推汉宣帝。于是苏武的晚年备极荣宠,身后和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萧望之这些名臣一起跻身麒麟阁。
这就是为什么学历史的原因之一
【9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