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访华,要邀请钱学森访美,美国相关学术机构要表彰

如梦菲记 2025-04-01 16:37:56

198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访华,要邀请钱学森访美,美国相关学术机构要表彰他的贡献,他不去,美国国家科学院长会来访华,授予钱学森“国家勋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访华,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请求,他代表美国政府,希望邀请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访问美国,并由美国相关学术机构授予他美国国家科学奖这一至高荣誉。   这不仅是一次学术表彰,更带有某种外交姿态,然而面对这一邀请,钱学森的回答干脆而坚定:不去,他甚至明确表示,除非美国政府公开为其当年的驱逐平反,否则今生今世不会再踏上美国国土。   这一事件,既是钱学森个人经历的缩影,也折射出他与美国之间复杂的历史纠葛,以及他对国家与民族的深沉情感。   基沃思此行并非一次普通的访问,作为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他的到来承载着明确的意图,1985年初,他通过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向钱学森转达了美国政府的提议。   如果钱学森愿意赴美领奖,美国将为其举行高规格的授奖仪式,至少由副总统亲自颁发国家科学奖,甚至有可能同时授予他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的称号。   为了显示诚意,基沃思还特别补充,若钱学森不愿前往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普雷斯愿意亲自来华,将这一荣誉送到他手中,这一安排看似周全,实则暗藏深意。   美国方面声称,此举是为了表彰钱学森在美学习工作二十年间对科学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是对当年麦卡锡主义下不公正待遇的一种弥补,然而这番说辞并未打动钱学森。   钱学森的回应毫不含糊,在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和外交部联合提交的请示文件上,他写下了自己的态度:“这是美国佬耍滑头,我不会上当。”   他指出,当年离开美国是被驱逐出境的,按照美国法律,自己被禁止重返美国国土,若美国政府真有诚意,理应首先公开平反,而不是以荣誉为诱饵。   他进一步表示,能为国家和民族做些实事,才是他心中的最高奖赏,至于外国的头衔,他并不看重,74岁的钱学森,身体依然硬朗,去一趟美国对他而言并非难事,但他的拒绝无关健康,而是源于一份贯穿始终的原则。   要理解钱学森的坚决态度,离不开他与美国之间的恩怨过往,1935年,24岁的钱学森赴美深造,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求学,师从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   在美国,他迅速崭露头角,年仅38岁便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并担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成员,参与火箭研究,甚至被授予上校军衔。   他的才华让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惊叹:“他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决心回国效力,却遭到美国百般阻挠。   1950年,他被指控为“共产主义者”,遭到非法拘留,关押期间饱受折磨——24小时刺眼探照灯照射,15天瘦了30斤,甚至一度失声,五年软禁后,他才在中美谈判的博弈中得以回国。   这一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美国的本质,也为日后拒绝访美埋下了伏笔,1985年的邀请,在他看来不过是美国态度的又一次转变,既是对其价值的重新评估,也夹杂着某种战略算计。   钱学森的选择不仅是个人的决断,更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1955年回国后,他全身心投入“两弹一星”研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导弹和核武器的研发,极大缩短了与世界强国的技术差距。   他的贡献远超美国当初“五个师”的评价,因为战略武器的意义,是常规军事力量难以企及的,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育人者。   他倾力培养人才,促成了一大批院士的成长,甚至形成了以“钱学森”命名的学术传承,如西安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学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空间技术实验室。   如今,他当年的学生已成为中国超高速空气动力学领域的顶尖专家,而这一学科在海外几近断层,1985年拒绝访美,正是他一生报国初心的延续——他从未将个人荣誉置于民族大义之上。   钱学森的故事,放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几十年前,他放弃了美国的优渥条件和无尽荣耀,选择了回到条件艰苦的祖国,而1985年,当美国试图以高规格表彰修复过往裂痕时,他依然不为所动。   他的坚持,既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应,也是对国家尊严的捍卫,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钱学森的名字不仅代表科学成就,更象征着一种精神力量。   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界的褒奖,而在于对民族复兴的贡献,或许在未来,当人类文明迈向更广阔的星空时,钱学森留下的教材和思想,仍将指引后人,而他那份赤子之心,也将永远被铭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参考资料:叶永烈——《走近钱学森》

0 阅读:52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