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的过程中,濒临死亡的26秒、寂静太空中的敲门声、舷窗玻璃的裂纹......除此之外,对于为什么不再登上太空,他本人这样回应。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飞行过程中,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象征着中国人民对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美好愿望。 2004年5月19日,杨利伟亲自将神舟五号飞船上搭载的联合国旗移交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这一历史性事件,使杨利伟成为了“中华飞天第一人”,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 杨利伟曾形容自己和团队的生活:“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这些话深刻反映了航天员所经历的艰辛与快乐。 航天员的日常训练异常严苛。为了模拟太空中的失重和高加速度,地面训练时使用离心机进行模拟,航天员需要承受八倍重力加速度的训练,这相当于自己身体的八倍重力压在自己身上。每当进行这种训练时,航天员的面部肌肉会被拉伸变形,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完全无法控制。 即使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航天员依然需要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在训练过程中,航天员手中会拿着一个报警器,一旦感到无法承受,就可以按下报警器立即终止实验。然而,自1998年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22年过去了,没有一个航天员在训练中按下过报警器。 2023年初,在北京航天城的一次航天科普活动上,杨利伟站在讲台前,面对台下一群好奇的青年学子。当一位学生举手提问"为什么您再也没有进入太空"时,整个会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却又让人觉得不太好意思直接询问。 二十年前,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独立自主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梦想。那一刻,他是无数国人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然而在这次太空之旅之后,杨利伟却再也没有重返太空。这背后的原因,与他在首次太空之旅中经历的种种危险密不可分。 2003年10月15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承载着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缓缓升空。这次发射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更是一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冒险。在火箭点火的瞬间,杨利伟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火箭发动机产生的巨大推力,让整个飞船剧烈震动,仿佛要把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震散。 这种极限状态下的身体反应,远比训练时更加剧烈。火箭升空初期,巨大的推力让杨利伟的身体承受着相当于自身体重数倍的压力。他的脊椎、心脏、血管系统都在这一刻经受着极限考验。 特别是在穿越大气层的关键26秒里,飞船剧烈的颤动让他几乎无法维持意识清醒。根据后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这26秒内,杨利伟承受的加速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种程度的压力,即便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航天员也会感到极度不适。 俗话说“家有贤妻,助夫一半”,杨利伟与妻子张玉梅的婚姻便是这一句俗语的真实写照。两人通过熟人介绍结婚,虽然起初的相识并不浪漫,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日渐深厚。杨利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航天事业中,张玉梅几十年如一日的贴心照料,功不可没。张玉梅始终是他坚强的后盾,她用行动默默地表达着对丈夫的支持与关爱。 在寒冷的季节,她会为杨利伟添衣;深夜,他还在工作时,她会替他整理资料。曾有记者问张玉梅:“你知道当航天员有很大风险,支持他参选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支持,当航天员是多么光荣的事啊。”她始终坚信,行动胜于言辞,这些年来,她将这种支持和理解付诸实践。 杨利伟和张玉梅的感情深厚,婚后不久,他们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虽然年幼,但她总是被杨利伟捧在手心里。杨利伟作为一个航天员,工作繁重,任务密集,极少有时间陪伴女儿。女儿体弱多病,而张玉梅除了繁忙的工作,还要兼顾家庭的琐事,疲惫不堪。但即便如此,她从未向杨利伟抱怨过任何困难,始终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不让丈夫分心。 2010年3月,杨利伟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为祖国而骄傲”报告会上,谈到了祖国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他表示:“无论是航天事业还是其他岗位,需要的是兼具知识、能力和意志的人才。当代大学生应该珍惜大学生活,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方法,学会做人、做事,要胸怀祖国、热爱人民、脚踏实地、勤勉自强。”作为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以身作则,勇于拼搏,甘于奉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航天科技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国家的骄傲。
滞留太空9个月的玄冥二老终于溅落地球,然而我发现两点不同。第一,中国的飞船每次
【314评论】【181点赞】
再见已是陌生人
航天英雄杨利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