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到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如何成了缅甸“土皇帝”,留下6万后代残支余党找寻出路。

何以为知吖 2025-03-31 16:50:04

逃到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如何成了缅甸“土皇帝”,留下6万后代残支余党找寻出路。 当时国民党大部分的部队都退回到了台湾,不过国民党显然不打算把这么一片大好河山拱手相让,所以就导致留下了部分的国民党余党,即便在之后共产党依旧没放弃对于国民党余党这些敌军势力的肃清,当然也卓有成效,但是难免会有漏网之鱼的存在。 1950年,国民党余党的将领李国辉仍然不甘心就此退让,但是在当时的国内他们已经无法容身了,于是他们绞尽脑汁想尽对策,最后李国辉终于做出了决定,他带领着手下一千多人暂时向缅甸进发,途中自然要想尽办法躲避我军的视线. 在当时缅甸一带属于金三角中相当混乱的一片地带,我国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此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因此疏漏了这一批敌军,让他们趁此机会在此扎根。 李国辉对于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运用得相当纯熟,当时李国辉与大家约定在他到达缅甸时会与谭忠带领的六百多人的部队进行汇合,两队人马成功汇合之后,再与仍然在外流亡的中国远征军汇合,这三支队伍成功汇合后,队伍已经成功扩展到一千五百多人。 在缅甸的这些余党一开始也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当时他们通过手上仅有的一只电报尝试与台湾的国民党进行联系请求支援,但是远在台湾的国民党此时也已经自顾不暇,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有提供五千泰铢,让他们自生自灭了。 大陆和台湾此刻都已经回不去了,这三支部队只能在缅甸自力更生,所以他们决定将三支部队合并成一支部队,并且由李国辉担任总指挥官,副指挥官由谭忠担任,就这样这支部队在缅甸扎根,再加上之后来此投奔的残兵和土匪,总共队伍已经扩展到三千多人,他们也得到了来自缅甸在经济上的帮助,缅甸念着之前远征军曾经帮助过的情谊,在经济上也算是鼎力相助。 各自分工加上军民联姻站稳脚跟 就这样军队在缅甸的支持下暂时度过了一段时间,但李国辉清楚地意识到这并不是长久之计,缅甸对于军队的援助只是一时的,一旦失去经济支柱之后的生活将会十分艰难。 在此之下,李国辉有了自己的打算,他将自己部队的三千人各自分工,再利用军民联姻来增进与缅甸的羁绊,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抱紧缅甸这棵大树,站稳自己在此地的脚跟,当然在他这样的决策之下,即便是不再依靠缅甸的政府,李国辉的部队也在缅甸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李国辉的部队来缅甸之初,缅甸政府当然还能资助一二,但是当后面李国辉的部队扩展到三千人的时候,政府当然也提起了戒备之心. 起初站在国家的立场他们打算出兵剿灭这支残党,由于缅甸当时建国不久,已经元气大伤的他们完全打不过李国辉的部队,所以缅甸理所当然地成了李国辉他们的手下败将,由于缅甸一直有信佛的传统,这次的战争也让缅甸人民人心惶惶,情急之下缅甸方向李国辉提出谈判。 继续寻找出路,成为泰国公民成为最后选择 美国的心思已经摆在明面上了,但是他们自身的实力与从前相比可以说是急转直下,所以此后进行的多次反攻也是无用功,渐渐的他们也只能把注意力放到其他方面,金三角的毒品自然地吸引了他们的兴趣,毒品生意他们也想掺一脚从而捞一笔,这种做法放在国际上当然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是违法的行为,不过,蒋介石表演了撤军的行动并且身体力行的忏悔,暗地里却在等待着一举攻下的机会。 当时的蒋介石缺乏看清局势的头脑,国内的局势已经渐渐明朗,国内已经是一片和平的迹象,在经济上也渐渐恢复到以往的形势,于是首先要考虑的,当下的当务之急就是建交了,于是,中国与缅甸的建交也正是提上了日程。 我国在此为了表示对于建交的诚意,在1960年于云南开始集合部分兵力,与之配合拥有五千精兵的缅甸,两国联合对抗并扫荡李国辉这支残党部队,当时的各国都对台湾的态度不太友好,甚至对台湾进行了谴责,迫于此,蒋介石只能将兵力撤回。 当时李国辉带领部队来到缅甸扎根是背井离乡,现在他们经过十几年的沉淀,许多人在这里已经扎根,之后虽然大部分的部队选择返回台湾,依旧还是有不少人选在待在缅甸继续生活。 他们既不能投靠台湾,也不能回到大陆生活,当然投靠缅甸也不是一个好办法,所以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投靠泰国政府,于是他们拿出他们的诚意,为了成为泰国政府的合法公民他们开始用武力镇压泰国的武装反动,从而赢得泰国的认可,成功地跻身为泰国公民。 如今,那个一直想要回到大陆的部队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份雄心壮志,他们一直留在泰国生活,当然时代变迁这群原本的残支余党已经扩展到了六万多人,他们并未有什么违法的行动,仍旧靠着自食其力生活。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何以为知吖

何以为知吖

温度,新知,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