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一天,王朔突然对着自家门口修自行车的人说:“我给你3万块钱,你能不能

熹然说历史 2025-03-31 01:21:55

2005年的一天,王朔突然对着自家门口修自行车的人说:“我给你3万块钱,你能不能离开这儿,别让我再看见你?”修车师傅一听还有这种好事?拿着钱就跑了,谁知后来,王朔却因此赚了300多万。 2005年的一个春日午后,北京某小区门口,修车师傅正忙着给客人修补自行车胎,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修车人的吆喝声在小区回荡。这时,一个穿着随意的中年男子从小区门口走出,径直朝修车摊位走来。 "师傅,我给你3万块钱,你能不能离开这儿,别让我再看见你?"男子开门见山地说。 修车师傅抬头一看,这不是住在小区里的那个作家王朔吗?他以为自己听错了,支支吾吾地问:"您说什么?" "3万块钱,你收拾东西离开这里。"王朔重复道,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修车师傅半信半疑,但看王朔认真的样子,心想还有这种好事?接过王朔递来的钱后,很快收拾工具离开了。 这一幕看似荒诞,却是王朔个性的真实写照。自1986年《橡皮人》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分水岭后,王朔便以特立独行著称于文坛。《橡皮人》开篇第一句"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时开始",当时就引起轩然大波,编辑马未都冒着被开除的风险保留了这句话。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在他的生活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回溯到1988年,那一年被称为"王朔年"。他的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水面》《橡皮人》等先后被搬上银幕,他创造的经典语录"爱你没商量"、"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是死"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争相模仿的流行语。同年,他与妻子沈旭佳迎来了女儿王咪的出生,事业和家庭双丰收。 然而,1997年全国掀起批判王朔的风潮,他与冯小刚合办的好梦电影公司投资的几部电影被电影局封杀,王朔一度远走美国避风头。到了2005年,虽然王朔的文坛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他仍是公众熟知的文化名人。 这一年,王朔用积蓄购入了北京某区域的一处房产,正是那个修车摊位所在地附近。作为一个创作者,王朔格外珍视安静的创作环境,那喧嚣的修车声音对他而言无异于折磨。于是,以他一贯的直接作风,他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用钱"买"走噪音。 王朔和那位修车师傅的3万元交易背后,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灵魂。从小生长在军人家庭的王朔,童年大多被寄养在托育所,养成了不爱说话的内向性格。后来随父母迁到北京,身边同学几乎都是北京本地人,这让他更加郁闷,甚至一度想要逃离北京。 1977年高中毕业后,王朔如愿以偿成为青岛的一名海军,离开北京让他无比欣喜。当兵期间,虽然没什么特长,但他凭借给战友们讲野史和段子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性格也变得开朗外向。 1980年复员回北京后,王朔被分配到北京医药公司,月薪36元,在当时算是不错的工作。但他觉得一个大院子弟每天朝九晚五上班太没身份,两三年后就果断辞职专职写作。辞职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每天废寝忘食地写作,有时手都起泡了。耐不住寂寞时,他也尝试做别的工作,但最终都失败了,只好继续写作。 王朔的感情生活同样跌宕起伏。1984年,26岁的王朔在北京舞蹈学院的交谊舞会上认识了沈旭佳。据马未都回忆,有一天跳完舞后,王朔死皮赖脸跟着沈旭佳到女生宿舍胡侃乱聊,晚上十点宿舍女生要洗漱了,他还赖着不走。后来沈旭佳演舞剧《屈原》时邀请王朔观看,他看得如痴如醉,从此爱上了她。 沈旭佳毕业后进入东方歌舞团,成为台柱子,追求者众多,其中不乏官二代、富二代。但王朔凭借才华和能说会道,终于抱得美人归。1987年两人结婚,次年生下女儿王咪。沈旭佳婚后相夫教子,为王朔料理家务,让他有更多时间创作。 然而,1994年,36岁的王朔认识了20岁的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徐静蕾,并利用资源让她出演电影《同桌的你》。徐静蕾后来公开与沈旭佳争夺王朔,为了徐静蕾,王朔甚至搬到宾馆居住。1996年,王朔与沈旭佳离婚,沈旭佳远走美国。 到了2006年,48岁的王朔身边又出现了19岁的王子文。王朔帮助她对抗不平等合约,自称是她的经纪人,而王子文则称王朔是她的"精神枕头"。在王朔的帮助下,王子文获得了更多片约,包括《唐山大地震》《男人帮》《一九四二》等作品。 晚年的王朔对自己的人生多有悔意。他曾说:"我对不起女儿,对不起沈旭佳,我是她俩的奴隶,人生这场戏我感觉我演砸了。"女儿结婚时,王朔很想参加婚礼,但害怕女儿不高兴,最终没有出席。 而那笔3万元换来300多万的意外收获,似乎是对王朔人生的某种嘲讽。一如他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偶然成就必然。一个才华横溢但情感生活混乱的作家,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投资"竟是一个随性的决定,而非精心谋划的创作。这或许正是王朔生活的真实写照:才华与任性并存,成功与懊悔交织。

0 阅读: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