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山西一位男子在妻子与人私奔并生下孩子后,误以为她只是离家出走,独自抚养两个女儿长达14年,后来他得知妻子已与他人重婚,愤怒之下要求她支付女儿的抚养费,这起案件历经6年审理,法院最终判决妻子支付2万余元抚养费,但男子对判决结果不满,坚持上诉至省高院。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在2025年3月27日关于《18年前妻子抛女离家中途重婚,如今丈夫追诉两女儿抚养费10万元,山西临猗法院判赔21444元》的报道。 1993年,丁先生和王女士喜结连理,婚后育有两个贴心的女儿,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温馨,不幸的是,美好的时光在2007年戛然而止。 由于一次激烈的争执,王女士选择离开了家,撇下了两个尚未成年的女儿和茫然无助的丁先生。 大女儿那时刚满11岁,小女儿还不到4岁,王某的离开像一块巨石砸进她们平静的生活,给年幼的孩子们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很难愈合。 丁先生虽悉心照料女儿们,然终无法替代母亲之位,母爱的缺失使她们抱憾终生,此憾难以弥补。 丁先生一直没放弃找妻子,盼着她能回家,一家人重新在一起,2008年,法院的传票让他终于有了王某的消息,但同时他也得知王某要和他离婚。 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直到2016年他才知道,原来2008年那次见面的时候,王某已经怀了别人的孩子!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法院当时没判离婚,她还是执意要走,而且从此彻底消失。 原来,王某早已移情别恋,另组家庭,他全然不顾丁先生与两个女儿,开启了新生活,将往昔的家庭彻底抛诸脑后,。 得知实情后,丁先生悲愤交加,然而,他并未被悲痛击垮,反而愈发勤勉地工作,独自养育两个女儿,以父爱为她们构筑美好的生活。
他既为父又为母,其间酸甜苦辣唯有自知,虽生活困窘,却未曾中断对女儿们的教导与培育,唯盼她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丁先生为了替女儿争取权益,踏上了艰难的维权道路,2016年,他正式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要求王某承担女儿的抚养费用,由于王某存在重婚行为,离婚官司一度陷入僵局,无法顺利进行。 2007年,当王某抛夫弃子与他人同居时,丁先生或许未曾料到,这场婚姻保卫战会演变成一场长达十四年的“拉锯战”,直到2019年王某因重婚罪获刑,丁先生才在法律意义上挣脱枷锁,但等待他的不是解脱,而是更深的绝望——法院最终判决王某支付的抚养费总额仅21444元,两个女儿月均抚养费合计不足170元,相当于每天每个孩子仅能分到不足3元的“成长基金”。 这场荒诞的判决背后,是丁先生用十四年青春堆砌的维权之路,他翻出女儿幼儿园缴费单、初中学费收据,甚至找到当年老师手写证明,试图用泛黄票据拼凑出两个女儿被拖欠的成长账单。 然而法院却以“证据形成时间存疑”“关联性不足”为由,将这些浸透父爱的凭证全盘否定,更讽刺的是,判决书中“参考当时经济水平”的模糊表述,竟成为压垮丁先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法官既未明确“当时”究竟指向王某离家出走的2007年、重婚曝光的2012年,还是女儿成年的2021年,更拒绝向追问的当事人给出合理解释。 这场“时间游戏”暴露出司法实践的荒诞:当物价飞涨、教育成本飙升成为全民共识,判决却仿佛被冻结在真空地带。 丁先生算过一笔账:按判决标准,两个女儿21年抚养费总和,甚至不够支付一线城市普通幼儿园三个月的学费,这种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的判决,不仅让当事人陷入“赢了官司输了人生”的困境,更让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深深质疑。 更令人心寒的是,当丁先生带着满纸荒唐向两级法院上诉时,得到的竟是程式化的驳回文书;信访局“依法维权”的回复,更将他推回原点,十四年维权长跑,最终换来的是法律程序的完美闭环与实质正义的彻底缺席。 当法律的天平过度倾向程序严谨而罔顾实质公平,或许正是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时刻——毕竟,再完美的法律条文,若不能守护弱者的尊严、托起孩子的未来,终究只是写在纸上的冰冷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