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府兵制废坏根源?
古代有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没有政治上的特权就保不住经济上的权利。
府兵制度的崩坏压根就不是经济问题导致的,而是府兵丧失了政治特权后府兵战斗力也就没有了。
事实上根据历史学家研究,早在唐初,做为折冲府最多的关中地区,已经普遍存在府兵永业田短缺的情况。
可为什么这一时期府兵还能保持相当的战斗力呢?
因为这一时期,穷人根本没有当府兵的资格,这一时期的府兵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地主家庭出身。
人家当府兵根本不是为了那几十亩地,而是为了当官。
按照唐朝勋官制度,府兵不管是获得军功还是战死,都能获得一定的勋位,而这些勋位是可以有特权的。
最基础的两大特权是:不用承担正役,可以当官。
唐代的勋官制度类似于今天的军衔制,获得了相当的勋位后就可以去兵部遴选,然后根据勋位的高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实职。
比如说一个“大校”勋位,最低也能当团长;一个“中将”勋位,最低能当副军长。
但是,到了唐高宗时期,府兵所获得的勋位逐渐成了一种纯粹的荣誉,而不再与实际官位挂钩了。
比如说武则天时期就出现过勋位已经是升无可升的上柱国,但是实际军职还是大头兵的情况。
这就类似于上将衔的列兵。
而且府兵原本是要上番宿卫皇帝的,但是到唐高宗时期,府兵已经被当成了农民工,可以被达官显贵肆意驱使。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一大群扛着上尉、少校、上校、少将肩章的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上打灰的场面。
要知道,此时这些府兵都还是自己当地十里八乡的地主少爷、俊后生。
结果现在他们在长安给达官显贵当农民工。
府兵也就迅速成了长安骂人的话。
还不能理解的话,大概可以理解为:今天985大学新生入学一律先当一年环卫工人,扫大街、扫厕所;总之就是干最苦最脏最累的工作,干满一年才能开始学习;然后毕业后优先去老少边穷地区工作十年才能回内地工作。
你说这么搞,还会有人大学报考985高校吗?
“愿你考上985”,是不是成了最恶毒的骂人话?
总而言之,府兵制度的崩坏是府兵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权,也就蜕变成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卑贱的“世兵”,结果就是大量府兵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