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条“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的新闻炸翻全网。26岁的黄女士,北大新闻传播学

大萌萌讲真话 2025-03-30 10:57:35

这两天,一条“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的新闻炸翻全网。26岁的黄女士,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硕士毕业,却在食堂窗口颠勺打菜,工牌上“北京大学”四个字刺痛了无数人的神经。 有人痛骂“浪费教育资源”,有人嘲讽“读书不如切菜”,可真相真是如此吗? “我抗压能力一般,就想吃体力的苦” 翻开报道才发现,黄女士的选择并不像标题党写的那么“惊悚”。她曾是互联网大厂实习生,每天被KPI追着跑,“精神内耗到睡不着觉”。 而食堂工作虽然累到“闭餐才能坐下”,但“睡一觉就恢复”。更关键的是,她正在轮岗做管培生,目标是当食堂经理,还搞了个“少油少盐”的健康餐窗口——这哪是躺平? 朋友圈里一位教授说得扎心:“ 脑力劳动者常像拳头打棉花,忙半天看不到成果; 体力劳动切菜就是切菜,打饭就是打饭,成就感看得见摸得着。” 这话让多少“996打工人”破防?黄女士的同学在互联网大厂月薪一两万,可她宁愿拿五六千工资,图的就是个“自洽”——快乐难道不算职场刚需? 谁在制造“读书无用”的幻觉? 事件最讽刺的是,骂她的人正重复着老套路:2023年夸“勇敢追梦”,2025年骂“浪费资源”,翻脸比翻书还快。 媒体把“管培生轮岗”炒成“当阿姨”,就像说医生轮急诊是“当护工”——流量狂欢下,真正的职业自由反而被淹没了。 你的体面,凭什么让别人定义? 看看香港大学的营养学博士管食堂、日本早稻田的阿姨研发菜品,我们却还在争论“北大硕士该不该端盘子”。 教育的意义,不就是让人有底气选择想要的人生吗?黄女士的炒锅翻腾的不只是饭菜,更是一代年轻人对“成功标准”的叛逆。 如果是你,愿意放弃高薪选“自洽”工作吗?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0 阅读:45
大萌萌讲真话

大萌萌讲真话

欢迎来到大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