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国庆节刚过,一封特殊的“请示报告”被送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的办公

千里清秋生活 2025-03-30 03:03:53

1955年国庆节刚过,一封特殊的“请示报告”被送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 1955年,国庆节刚过去没多久,一份特别的“请求信”就送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的办公桌上。 那时候的1955年,咱们国家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些动荡和建设日子里缓过神来,好多事情都等着去做呢。考古这事儿,也开始在咱们新中国慢慢发展起来。国家那时候正一边摸索一边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看得特别重。明十三陵,就是明朝搬到北京后那13位皇帝的坟墓堆,里面藏着好多历史文化故事,自然就吸引了好多考古学家去研究它。周总理手里拿着的那份“请示报告”,是郭沫若和吴晗一起写的。郭沫若是个大作家,也是个考古学家;吴晗呢,他是北京市的副市长,还特别懂明朝的历史。他们俩提出了一个挺大胆的想法:想挖挖明十三陵,看看这个皇家墓地里面到底有啥秘密。他们说,这么干不光能补上历史研究里缺的那块儿,还能给新中国留点值钱的文化遗产。 周总理拿着这份报告,翻来覆去地看,想了老半天。然后,他让秘书给郭沫若和吴晗打了个电话,说想见见他们,好好聊聊这事儿。等他们俩来见周总理的时候,从好多方面都说了说为啥要挖这个陵墓,还有他们有多想干这事儿。他们觉得,现在的中国已经有本事打开明朝的陵墓了。首先啊,长陵里头说不定藏着《永乐大典》和《郑和航海图志》这些宝贝呢。要是真给挖出来了,咱们对明朝历史的了解可就得大大加深了。再说了,专家们觉得,只有动手挖了,才能学到东西,以后少走弯路。就算挖的时候碰到点麻烦,也比干等着强。 两位专家磨破了嘴皮子,中央终于点头答应了。可等他们带着家伙什儿到了明十三陵,才发现事儿比想的难多了。好几个月过去了,连个墓道门影儿都没见着。有人看不下去了,劝吴晗算了,可他就是不松口。吴晗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大拿,他知道这次机会有多金贵。

0 阅读:36
千里清秋生活

千里清秋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