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50多年,学术没人能一手遮天,但中国……”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曾在演讲时直言不讳,表示中国年轻人太过急功近利,没有美国年轻人有自信心。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中国评审制度没做好。 华人数学界的泰斗丘成桐院士在复旦大学的讲坛上,又一次犀利地指出了中国数学界的一些问题。 他不客气地表示中国数学要追上世界顶尖水平,路还长着,老先生在美国待了五十多年,见多识广。 他觉得中国学术界,特别是数学领域,年轻人有点太着急了,心思都放在怎么快速成名、拿到各种头衔上。 这样的他们反而少了那种美国年轻人身上自带的自信和沉稳,其实说起来中国古代数学其实也牛过,隋唐宋那会儿,中国应用数学还领先一些方面。 但到了明朝中期,西方文艺复兴,数学突飞猛进,中国反而落后了,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历史大环境,也跟我们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 丘先生就说到现在评估人才、评奖项,国内同行说了算多,国际专家的意见听得少,结果就是容易关起门来搞学术,搞出来的东西跟世界前沿脱节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评价体系,让年轻人也跟着变得急功近利。 很多年轻人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评上院士,怎么拿到诺贝尔奖,目标都变成追逐那些外在的荣誉,而不是真正为了探索数学。 对比一下美国的年轻人好像更有底气,更专注于学问本身,这可能跟他们的学术环境和评价体系有关,也可能跟文化传统有关。 丘先生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改革我们的评审制度,不能老是盯着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这些指标,对于真正前沿的、创新性的研究,这些指标根本不够用。 更重要的是,要让年轻人明白,做学问最大的荣誉,是发现自然的规律。 其实为了培养顶尖数学人才,他也是下了大力气,清华大学的求真书院,就是他亲自创办的,专门招收那些十三四岁的数学天才,从小进行严格训练。 目标就是培养出能够打破西方垄断的数学领军人物,他也表示很多数学大师都是从小就显露天赋,早期培养非常关键。 这几年求真书院也确实培养出了一批很优秀的学生,证明这种模式是可行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和留学生愿意回国发展,这对中国数学来说是个大好机会。 但是实话实说要追上世界一流水平,中国数学界还有很多路要走。
没见过这样的房东,数学真不好
【1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