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看了他一眼:“配枪不错。”高志远闻言,立马把手枪上交,谁知,下一刻就被抓了起来! 高志远自幼习武,在打猎中练就一身本事。可仅在山林之间施展身手绝非他所愿,因而在得知国家有难时,高志远毅然入伍,誓以日军鲜血祭奠万千英烈。 杀敌之前,正气为先。彼时昌黎县城有一位大汉奸,名为刘佐周。刘佐周在日寇的扶持下大搞亲日策略,对待不服者心狠手辣,搞得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高志远便只身潜入其宅邸,抬手一枪便了解其生命。 事后,日伪军大怒,以十万大洋悬赏高志远的项上人头,而应季飘落的槐花却仿佛昭示着民众宁为国死的决心。无数人自发加入高志远麾下,为抗日事业奉献生命。 八路军抵达冀东之前,高志远麾下的“抗联第一路”已汇聚两万四千名子弟兵,与日军奋勇厮杀。而在八路军抵达后,双方会师联合,一度让冀东区域形势大为逆转。 然而,日军调集重兵围剿,七万抗联战士在血战中仅剩三千余人突围至平西。突围途中,抗联子弟兵早已因连番作战而饥肠辘辘。可即使肚子咕咕直叫,他们也要把最后一口炒面留给八路军伤员。如此忠义两全的大军,不禁让时任晋察冀军区委员的邓华高看一眼。 但高志远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率兵在前线奋勇杀敌之际,无意间竟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自己被视作奸佞——他曾暗中联络吴佩孚,与其商议抗日事宜。 须知当时日军正在拉拢吴佩孚,吴佩孚不清不明的态度,让许多人怀疑他的立场。高志远与其联系,让人怀疑起他的动机。再加上高志远常常申请率兵返回已然沦陷的冀东,企图收复失地,更让人心中疑虑大起。 “哪有打必死之仗的道理,怕是想投诚日军吧?”军内上下议论纷纷,而秘书陈飞发来的密报,更是直接让人们的疑虑达到顶峰。 102师副师长肖克当即连夜召开军政委员会,高志远亦在其中。刚进门,肖克便瞟了眼他的腰间,夸了句:“枪不错。”高志远会意,当即缴枪,没想到下一刻就被几名战士押走。 见状,与高志远并肩作战多次的宋时轮拍案而起:“老高要是汉奸,我宋时轮第一个被鬼子收买了!”而邓华为保他,更是直言:“冀东子弟兵只听高司令号令,杀他就等于自断臂膀。”然而在三人赞成、两人反对的表决中,高志远的命运已然注定。 行刑前夜,看守听见高志远反复吟诵文天祥的诗句。看守随心有不甘,但苦于职责还是只能默默等待刑期的到来。 次日清晨,枪声在谷间回荡。得知高志远已逝,三千冀东子弟当场散去大半。有人抱着军旗哭喊:“司令死了,咱还抗什么日!” 消息传出后,宋时轮胃病发作呕血不止,邓华默默收拾行装前往晋察冀,挺进军从此再未踏足冀东。离开这处伤心地时,众人就觉得脸上奇痒,抬头就见沥沥小雨,不知是否天地同悲。 四十年后,滦河两岸立起二十二座无名烈士碑,当地老人仍会指着其中一座说:“这是高司令的衣冠冢。”而萧克晚年回忆此事时,笔尖在稿纸上晕染开大片墨迹,却是无以提笔,最终只写能下几个大字:“冀东的教训,让我终生抱憾。” 高志远的故事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但在那个时代,国家安全容不得一点风险。是非对错已经无心辩论,唯有焚香凭吊,方能缅怀英烈之魂。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 | 高志远 文 | 秦玖 编辑 | 史叔
抗战中,八路军营长让战士们反冲锋,不料冲到半山,营长却让他们赶紧把日军尸体背上山
【2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