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月,杨成武率领独立1师,兵分4路攻打日军大龙华镇据点,攻入据点指挥部

熹然说历史 2025-03-27 21:19:48

1939年5月,杨成武率领独立1师,兵分4路攻打日军大龙华镇据点,攻入据点指挥部后,一名日军军官正在烧文件。战士见状命令军官举起手来,一看文件这可不得了,竟然是日军重要机密文件。 一张烧焦的纸页在空中飘落,一名日军军官满脸惊恐,急忙伸手去抓。这是1939年5月21日的清晨,大龙华镇一处日军指挥部内的紧张场景。八路军战士冲进房间时,这名日军军官正慌忙地将一堆文件塞进火炉,试图销毁它们。 "住手!举起手来!"战士抬起枪,厉声喝道。日军军官满脸灰败,只得放开那摞文件,颤抖着举起了手。 战士们扑灭了火焰,将那些已经烧掉一角的文件小心地收集起来,发现竟有两个铁皮箱子装满了成册的文件,密密麻麻写满了日文。 "这不像是普通文件。"杨成武司令员打开铁箱,看到整齐印刷的五十多份日文文件,心中一紧。深谙军情之道的他立刻意识到,这些文件很可能藏有日军重要机密。 战斗结束后,杨成武没有耽搁,立即派出专人,将两个铁皮箱连夜送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聂荣臻司令员带着几位参谋仔细研究这些文件后,神色变得异常凝重又带着几分喜悦。 "快!急送延安!"聂荣臻当机立断。很快,几名骑兵踏着急促的马蹄,带着这两箱珍贵文件向延安疾驰而去。 那是在5月7日,一股270多人的日伪军突然占领了大龙华镇,同时涞源方向的300余名日军也在向大宁一带修筑公路。 "他们到底想干什么?"杨成武研究着这两股敌人的动向。当他注意到易县与涞源之间的公路线时,突然一拍桌子:"他们是要打通涞易公路!" 这条横穿晋察冀一分区的重要交通线,如果被日军打通,将严重威胁根据地安全。杨成武立即组织召开作战会议,副司令员高鹏和政治部主任罗元发都主张立即出击。 "不行,大龙华镇周围的日军据点太多,一旦交火,敌援必至。"杨成武沉稳地分析,"我们要先摸清敌情,打援才是关键。" 随后,参谋长黄寿发亲自带人深入敌后,获取了各个敌军据点的准确情报:大龙华镇有日军桑木师团小林联队约300人,两门炮,十几挺机枪;梁各庄有内海大队300余人和伪军100多;易县有100多日军。 5月19日的夜晚,月色如水。在当地老乡张宝贵的带路下,八路军一团一营和二营七连战士们悄然摸近了大龙华镇。他们就像猎手般小心翼翼,很快将整个镇子团团围住。 凌晨1时,战斗打响。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八路军同时发起猛烈冲锋,像狼群扑向羊群。战士们首先摧毁了镇子北面和南面小山上的两个碉堡,手榴弹的爆炸几乎把碉堡掀翻,里面的日军顷刻毙命。 "冲啊!"战士们呐喊着冲向铁丝网,迅速突破了日军的防线。战斗持续到天亮,八路军已经歼灭了50多名日军,缴获30多条枪和一挺机枪。但仍有一部分日军凭借坚固的大房子顽强抵抗。杨成武命令部分兵力继续包围,一部分撤下去休整。 正当八路军准备再次发起进攻时,20日中午,东边大红门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原来是梁各庄和易县的日军增援部队赶来,被埋伏已久的打援部队截击。大龙华镇内的日军听到枪声,以为援军到了,纷纷从房子里冲出来,往东边突围。 八路军立即分出一部分兵力追击突围的日军,另一部分则继续清剿镇内残敌。在一名日军军官带领下,约一百多名日军不顾一切向东逃窜,冲到小龙华附近时,却正好撞上了二营的伏击圈。长枪短枪一齐开火,手榴弹呼啸而至,日军瞬间倒下大片,余下的只能惊慌失措地躲进路边小树林。 二营将日军团团围住,经过两小时激战,日军损失过半,剩余的又分两路逃窜。向东逃的一股被特务营和游击队全部歼灭,向西逃回大龙华的一股则在大房子里继续负隅顽抗。 "放下枪,优待你们!"八路军用简单的日语喊话,"顽抗者死路一条!" 喊了几声后,一个年轻的日本兵突然扔掉枪,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这种崩溃情绪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很快所有日军都扔下了武器,瘫坐在地,哭成一片,再无战斗能力。 21日上午,梁各庄和易县的日军派出第三梯队增援,几乎倾巢出动,七八辆装甲车开路,后面跟着400多步兵和100多骑兵,向游击队第5支队猛攻。杨成武亲临前线指挥,命令一团、三团、骑兵营和特务营从背后和侧翼包围敌人。 "支队的同志们都很勇敢,虽然鬼子的炮弹不断落下,但没有一个人乱动。"杨成武后来回忆道。八路军援兵赶到后,日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丢下一百多具尸体仓皇逃回梁各庄。 战斗结束时,八路军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日军的钢盔外面都蒙着一层深绿色薄丝绵。原来从缴获的文件中得知,日军发现他们的金属头盔在阳光下反光,容易被八路军狙击,不得不用丝绵遮盖。许多八路军战士取下这些丝绵,做成了暖和的袜子和手套。 战役结束后,杨成武向军区汇报了战果:歼灭日军350余人,伪军100余人,首次生俘10名日军,包括易县指挥官穴田少佐。此外还缴获了一门完好的92式步兵炮和大量炮弹。而最珍贵的收获,莫过于那两箱日军机密文件,它们很快被送往延安,成为研究日军战术的宝贵资料。

0 阅读:573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