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二十八”的由来 宋时芹洋村,一老人说三七二十八,年轻人争辩说三七等于二十一,两人发生了争论。三七二十八恼羞成怒,咬了三七二十一一口。三七二十一非常生气,拉着对方到了衙门告状。 县太爷一了解情况,打了三七二十一三板子。三七二十一回来后心里越想越不服气。便又回到县衙,击鼓鸣冤。 县官问:这回你告谁?三七二十一说:这回告老爷,我三七二十一,一点儿没错。老爷不打三七二十八,反而要打我。老爷判的不公。县官一听,摒退其他人,悄悄对三七二十一说:他都三七二十八了,你与这种糊涂人辨理,你能辩得清吗?说明你更糊涂,不打你打谁。 本地很多人包括见多识广的老司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我从网络上查到了这个版本,但有人这样评论:不管老人说得对不对,都不要与老人争论,这才是尊重老人,显得有孝心。 前面部分有可取之处,但会面部分这样说有些误导人:难道老人说错的话,年轻人都得听,否则就是不孝? “三七二十八”的故事其实是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寓意:不要在无意义的争论中浪费时间和精力。 生活中,如果你明知对方是不对的,仍与其争论,是不明智的行为。如果对方的观点有可取之处,倒是可以探讨一下,因为对自己也是一种启发,但不要着急地去改变对方的观点,因为错的是他,你着什么急?
“三七二十八”的由来 宋时芹洋村,一老人说三七二十八,年轻人争辩说三七等
标准HR
2025-03-26 21:57: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