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布鲁塞尔峰会刚闭幕,马克龙就迫不及待宣布要在巴黎举办"援乌志愿者联盟"峰会。这个号称要讨论对乌军援和战后驻军的会议,在泽连斯基哭穷要50亿欧元却无人接茬的背景下,活像一场"画饼大会"。 更讽刺的是,法国自己曾带头反对欧盟500亿援乌计划,如今却摇身变成"欧洲抗俄先锋"——这种川剧式变脸,让人忍不住嘲讽:马克龙的维和方案,不过是把烫手山芋甩给联合国的障眼法。 当泽连斯基在3月20日视频连线中,伸手要50亿欧元买炮弹时,欧盟领导人集体上演"低头玩手机"的默契。 这种冷场绝非偶然:瑞士国会刚冻结55亿美元援乌资金,德国军费突破GDP的2%引发民众抗议,而法国更在去年12月带头否决欧盟的援乌拨款计划。欧洲对乌军援承诺兑现率不足60%,弹药交付量比承诺缩水40%。 马克龙此时高调张罗"志愿者联盟",堪比在漏水的破船上开派对。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56年苏联坦克开进布达佩斯,2008年俄军五日打崩格鲁吉亚,都在印证莫斯科的"地缘安全强迫症"。如今俄军控制乌东18%领土,前线日均消耗炮弹5万枚,这种战场优势让马克龙的"维和方案"更像外交烟雾弹。 马克龙提议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方案,暴露了欧洲领导人的集体焦虑。这种设计本质上是把北约的军事责任转嫁给安理会——但看看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投票记录就知道,2014年至今涉乌决议通过率不足20%。更讽刺的是,法国作为联合国会费拖欠大户,此时却想借道维和重塑影响力。 这种操作让人想起1999年科索沃战争时,北约绕过联合国发动空袭的旧事。 只不过这次角色反转:当年敢掀桌子的欧洲,如今却想躲回联合国这棵大树下乘凉。 当拜登政府把600亿援乌法案卡在国会,德国被迫吞下"欧洲军备买单者"角色时,美俄实际上已完成对局面的"战略定格"。俄军已构筑起纵深远超马奇诺防线的工事体系,而乌军反攻日均推进不足300米。这种战场静态化,让欧洲的"战略自主"口号愈发苍白。 能源数据更揭穿欧洲软肋:尽管欧盟对俄气依存度从40%降至8%,但付出的代价是工业电价暴涨200%。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制裁,让马克龙的强硬姿态显得底气不足。就像柏林街头涂鸦写的:"我们制裁俄罗斯的天然气,却烧光了自家的欧元"。 马克龙从"派兵论"到"维和秀"的转变,本质是欧洲集体焦虑的缩影。当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欧洲突然发现自己在乌克兰牌桌上,既没有足够的筹码,又舍不得离开赌局。这种困境让人想起丘吉尔的名言:"绥靖主义者就像给鳄鱼喂食,希望自己能最后一个被吃"。 不过历史也给出过解题思路:1973年石油危机时,欧洲通过建立货币联盟增强话语权。如今面对美俄的双重挤压,马克龙们或许该少些政治表演,多些战略深耕——毕竟真正的"战略自主",从来不是靠峰会的镁光灯照出来的。
3月20日布鲁塞尔峰会刚闭幕,马克龙就迫不及待宣布要在巴黎举办"援乌志愿者联盟"
宛丝看国际
2025-03-25 17:49:4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