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古人喜欢讲死生,后人喜欢讲生死。比如《五帝本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论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当然越往后,生死出现的频率越高,死生出现的频率越低。从这张四象图可以看出“生死”与“死生”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如同八卦中的震与兑的关系。死生如震,震在东,在春,主升,温,主生机。生死如兑,兑在西,主降,凉,主肃杀。这么简单一比较就会发现古人与后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完全两码事。因为讨论“死生”与讨论“生死”的心情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欣喜的,乐观的,坦然的。后者是痛苦的,悲伤的,不安的。在秦始皇眼中,死是很可恶的,特别是他的晚年,他千方百计动用一切能动用的力量去寻找长生之方。但在庄子眼中,死并不是这样的。他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所以当庄子之妻死时,他是箕踞鼓盆而歌。这就是庄子这一派道家对生死的看法。当时庄子的好友惠子是很不解的。儒家看到庄子这种情况是十分头痛的,他们会狠批。因为儒家的根基在“伦理”。庄子自己死时,他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邪?何以加此!这段话的核心就是死生是天道,只是一个循环,阴阳二气之间的转化,如同上图一样,不同的是每一次的“形”是不一样的,有时是人形,有时是动物形,有时是植物形等等。这就是天人同气,天人合一。正因为如此,当庄子的弟子说要对自己厚葬的时候,庄子说不能这样,理由是: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死后皆化归于气,不管怎么都要“化”的,只是由谁来化的区别罢了,本质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现在听到这些观点,我们有些难以接受呢?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伦理、以及认知等等皆是建立在“生死”的基础上,也就是向生而恶死。一个人对待生与死的态度,就看其持“死生”观,还是“生死”观,还是“因果”观。持死生观,必然会觉得自己只是来人间走一趟,本是死而向生,再死,无非是回到起点,接着等待第二次的死而向生。持生死观,必然相反方向了。是这样吗?
老师说,古人喜欢讲死生,后人喜欢讲生死。比如《五帝本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
新瑶说情
2025-03-24 20:40:17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