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文明“基石”有可能成为智能文明发展的“绊脚石”

全景社会啊 2025-03-04 12:10:01

刘慈欣:“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文明“基石”有可能成为智能文明发展的“绊脚石”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理念作为传统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石,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它构建了劳动与生存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励人们参与生产劳动,推动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分配,进而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这一传统理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刘慈欣提出必须搬掉这块“有史以来所有经济政治社会的基石”,这一观点值得深入探讨。 在传统的前智能文明时代,“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理念有着坚实的存在基础和积极意义。从经济层面看,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农业社会中农民的辛勤耕耘,还是工业社会里工人的生产劳作,人类通过体力和脑力的付出获取食物及其他生活资料。这种理念保障了社会生产的持续进行,促进了经济的循环发展。从社会层面而言,它塑造了社会的基本秩序,明确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劳动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减少了社会的无序与混乱。从政治角度出发,基于劳动分配的社会模式有助于政权的稳定,统治者通过保障劳动成果的分配来获取民众的支持。 然而,AI时代的到来正在重塑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模式,“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理念开始显露出其局限性。在智能文明时代,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量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被机器所取代。许多工厂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生产,智能机器人可以不知疲倦地完成复杂的生产任务,其效率和质量远超人类。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人类劳动者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按照传统的“不劳动者不得食”理念,这些被机器替代的人将面临生存危机。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不劳动者不得食”在AI时代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资本的群体能够从AI发展中获取巨大利益,而普通劳动者却可能因为技能无法适应新的产业需求而失业。这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引发社会矛盾。同时,随着AI技术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再完全依赖于人类的传统劳动,那么继续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就显得不合时宜。 要搬掉这块“绊脚石”,就需要构建适应AI时代的新的社会经济理念和制度。一方面,应探索建立全民基本收入制度,即政府向每一位公民定期发放一定数额的资金,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无论其是否参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这可以缓解因失业带来的生存压力,让人们有时间和资源去学习新技能,适应AI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重新定义劳动的内涵,将创造性劳动、情感劳动、志愿服务等纳入社会价值体系。鼓励人们从事那些机器无法替代的工作,如艺术创作、高端科研、人文关怀等,从注重劳动的数量转向注重劳动的质量和价值。 AI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传统理念虽然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成为发展的羁绊。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制度设计,勇敢地搬掉这块“绊脚石”,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智能文明社会。

0 阅读:0
全景社会啊

全景社会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