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用的比较多的 APP 大模型,一个是 Deepseek,一个是豆包。我就感觉在撰写论文,撰写学术性的文章的时候, deep seek 几乎要达到了博士水平,而豆包仅仅是本科水平,研究生水平好像还有点达不到。那么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呢?怎么样会形成这种差别呢? 对这个问题,豆包回答是: DeepSeek和豆包在撰写学术性文章时表现出差异,主要有以下原因: - 核心目标不同:豆包的目标是文本生成、基础问答、信息检索,在学术写作方面并非专长。而DeepSeek侧重于多步骤的逻辑推理、复杂问题的解决和因果分析,与学术研究的思维过程较为契合。 - 训练数据不同:豆包采用通用语料,如网页、书籍、对话等,学术相关数据占比相对较小。DeepSeek增加了逻辑题、数学题、科学推理等结构化数据,更符合学术研究的需求,有助于生成高质量的学术内容。 - 训练方法不同:豆包采用自回归语言建模,可能在逻辑深度上有所欠缺。DeepSeek结合了思维链、程序辅助和符号逻辑等训练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学术逻辑,输出结构化、分步骤且注重因果链推导的内容。 不过,模型在学术写作上的表现是相对的,通过优化提示词、增加学术数据训练等方式,豆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术写作能力,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最近我用的比较多的APP大模型,一个是Deepseek,一个是豆包。我就感
全景社会啊
2025-02-28 13:09: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