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丁晓兵把一只手揣进裤兜走路时,两名纠察上前纠正,丁晓兵笑着说拿不出来,两位纠察:“首长,请你放严肃一点”,丁晓兵说你摸摸,纠察摸了后立即退后两步敬礼! 他们摸到的地方空空如也,这位首长的手臂居然是断的,要说到这断臂是怎么来的,还得从丁晓兵军人生涯的起点开始说起。 了解他家的人都知道,老丁家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军人世家,爷爷辈儿的扛过枪,抗美援朝的时候,叔爷爷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舅舅更是在部队摸爬滚打了好几年,还真刀真枪地打过仗,小时候的丁晓兵,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缠着这些当兵的长辈们,听他们讲部队里的故事。 那些听来的故事,悄悄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长大自己也要当兵,也要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这个念头,在他心里一天天变得强烈起来。 1983年冬天,十八岁的丁晓兵,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穿上那身绿军装,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那一年,边境线上并不太平,尤其是南疆战火燃起。 年轻气盛的丁晓兵一心想着报效国家,主动请缨来到硝烟弥漫的前线,成为昆明军区侦察连的一员。 当他真正踏上那片土地,才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责任,一次他们正在巡逻,突然看到敌人的炮弹落在一个小村寨里,炸塌了老百姓的房子。 一位老奶奶,满脸泪水地跑过来,抓住丁晓兵的手,哭着说:“解放军同志,你们可算来了!”老奶奶那无助又期盼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丁晓兵的心弦。 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军人”这两个字,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1984年10月30日,丁晓兵和战友们奉命执行一次特殊的任务,他们小心翼翼地摸到敌人的据点附近,成功抓获了一名俘虏。 在他们押着俘虏往回撤退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山上敌人的枪炮突然响了起来,一枚手榴弹正巧落在丁晓兵和俘虏中间。 他想都没想,伸手就去抓那枚冒着烟的手榴弹,想把它扔出去,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 丁晓兵瞬间失去了知觉,当他缓过神来低头一看,顿时惊呆了,他的右臂竟然被炸断了,只剩下一点皮肉还连在肩膀上。 剧烈的疼痛瞬间传遍全身,但他知道,现在不是喊疼的时候,更不能倒下,为了不拖累战友,也为了完成任务,丁晓兵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咬紧牙关,从腰间拔出匕首,用左手一刀一刀地割开了连接右臂的皮肉,那种钻心的疼痛,常人难以想象,但他硬是咬牙挺了过来。 他愣是把自己血淋淋的断臂别在了腰间,然后在战友的搀扶下,继续押着俘虏,一步一挪地往回撤。 回到部队丁晓兵终于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地,失去了知觉,整整三天三夜,野战医院的医生们,拼尽全力抢救丁晓兵,这才保住了他一条命。 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丁晓兵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有人劝他,“你都这样了,该回地方安安稳稳过日子了。” 可是丁晓兵心里却不这么想:“我是一名军人,战场上失去了一条胳膊,难道就要当逃兵吗?” 他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要用剩下的左手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续写军人的传奇。 1988年初丁晓兵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毕业,原本有留校任教的机会,但他却婉拒了,而是主动要求到基层部队去。 他来到江苏无锡,在一个普通的基层连队,当了一名指导员,他的选择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且不说独臂的人怎么带兵,在基层部队摸爬滚打,那得多难。 可是丁晓兵就是这样一个人,越是困难,他越是要迎难而上,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别人用两只手能做的事情,他用一只手,要付出双倍甚至几倍的汗水,跑步,投弹,射击,每一个军事课目,他都练得格外刻苦。 为了练习左手写字,一个月就用坏了九支钢笔,不到一年时间,在部队组织的八项军事训练考核中,丁晓兵竟然取得了七项优秀,一项良好的惊人成绩。 “打背包”,这个看似简单的课目,却成了丁晓兵面前的一道坎,独臂打背包,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练好这个课目,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背包抽得太快,“啪”的一声抽在脸上,嘴角都抽破了,鲜血直流。 通信员看到他这样拼命,心疼地说:“指导员,要不就算了吧,这些事我帮你弄就行了。” 丁晓兵却摇摇头,认真地说:“你能帮我一次,你能帮我一辈子吗?我要靠自己!” 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丁晓兵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基层部队站稳了脚跟,也赢得了官兵们的敬佩和爱戴。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经历,丁晓兵感慨地自己掉了一只胳膊,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面对困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态度,是可以由自己决定。 信源 丁晓兵 人民网2018-08-20 我与祖国共成长|丁晓兵:英雄无悔 砥砺前行 央广网 2019-08-13
一次,丁晓兵把一只手揣进裤兜走路时,两名纠察上前纠正,丁晓兵笑着说拿不出来,两位
任向前养护说
2025-02-25 15:14:03
0
阅读: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