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山东青岛一女子在参观山东博物馆时,指着一件青铜器惊呼道:“这东西和我家的碗好像是一套的,连花纹都差不多!”工作人员转头看去,女子所指的青铜器是一件没有盖子的“簋”,乃是西周晚期的文物,价值连城! 1959年,山东博物馆里人来人往。这座成立仅五年的博物馆,虽然年轻,却已经收藏了众多珍贵文物。工作人员们如往常一样忙碌着,直到一声突如其来的惊呼打破了展厅的宁静。 一位普通农妇站在展柜前,指着其中一件青铜器,激动地向工作人员表示这件文物与她家中的器物极为相似。工作人员循声望去,展柜中的文物是一件来自西周晚期的青铜簋,虽然造型完整,却独独缺少了盖子。这件簋不仅年代久远,更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这件簋的收藏历史颇为特别。它最初由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收藏,随后在1954年山东博物馆成立时,与其他珍贵文物一同被移交至此。然而,博物馆方面一直为这件簋缺少盖子而困扰,多年来四处搜寻,却始终未能寻得下落。 这位名叫张秀琳的农妇来自青岛,在她的叙述中,家中祖传一件形似碗状的铜器,不仅器身刻有精美花纹,其内部还铸有她看不懂的古老文字。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件"铜碗"的花纹与博物馆中的簋几乎一模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张秀琳家一直将这件铜器用作盛放粮食的容器。 博物馆的专家们闻讯后立即展开调查。在征得张秀琳同意后,专家们来到她家中进行实地考察。当这件被当作"铜碗"使用的器物出现在专家面前时,他们很快确认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事实:这正是那件失踪多年的簋盖。 这件簋盖的工艺精湛,顶部设有圈形把手,器身饰有横条脊纹。最为珍贵的是,其内部铸有十五行共计一百五十二字的铭文,字体工整典雅,显然出自名家之手。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铭文与博物馆收藏的簋身上的文字完全相同,这一发现让在场的专家们无不为之动容。 专家们对这件流落民间的簋盖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仔细解读铭文,他们还原了这件青铜器背后的历史。铭文记载,在周王三年五月甲戌,周王在康昭宫举行了一场重要的任命仪式。 一位名叫"颂"的大臣被任命掌管成周洛阳的仓库,周王还赐予他黑色丝质礼服、赤红色围腰、系着红丝带的玉璜等珍贵礼品。为了纪念这份殊荣,颂特地铸造了这件簋,连同鼎和壶,希望这份荣耀能够传承后世。 这件簋的流传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它最初在陕西出土,辗转流入北京城,被著名的金石学家刘喜海收入囊中,并被编入《清爱堂彝器款识》。随后,它又被著名收藏家李宗岱收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文物收藏界充满了各种机遇与变数。 李氏过世后,这件簋又流转到了黄县丁氏"泰来"号的丁树贞手中。丁树贞是清朝赫赫有名的金石大家,家财万贯,以至于当地人都称他为"丁百万"。然而,富贵并非永恒,随着丁家家道中落,这件珍贵的簋在家产分割时被一分为二:一位兄弟得到簋身,另一位获得簋盖。 在张秀琳发现簋盖的真实身份后,她和丈夫慷慨地将这件国宝级文物捐献给了山东博物馆。这一义举使得分离多年的簋盖与簋身终于重聚。专家们根据铭文将其正式命名为"颂簋"。 颂簋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西周礼制文化的重要见证。这件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达13.2千克的青铜器,以其隆盖、圆腹、双耳、三足的造型,展现了西周青铜器制作的卓越工艺。其盖身花纹的繁简呼应、疏密有致,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在中国古代,簋不仅是盛放食物的器皿,更是一种等级的象征。天子可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用三鼎二簋,数量的多寡直接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这件颂簋如今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山东高铁规划
【1评论】【2点赞】
老北京
努力让祖先的荣耀继续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