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顾祝同刚坐上飞机,赵龙文手拿文件大声喊道:“不能起飞,不能起飞”,顾祝同接过电报一看,脸色顿时变得煞白,胡宗南一看电报:“蒙自机场官兵哗变”,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
到了1950年,国共内战大局已定。解放军势如破竹,从东北打到华南,国民党节节败退,残余势力只能龟缩在西南一隅。那时候,四川、云南、贵州成了他们最后的立足点,但人心早就散了。士兵不想打仗,将领各怀鬼胎,蒋介石虽然还在台湾遥控指挥,可大陆这边已经是强弩之末。顾祝同作为蒋的亲信,被派回大陆收拾残局,试图组织反攻,可这任务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毕竟谁都知道,国民党这艘破船眼看就要沉了。
西南的情况比想象中还糟。胡宗南带着残部退到四川西昌,兵力捉襟见肘,士气更是低到谷底。云南那边也不乐观,地方部队三天两头闹哗变,投诚解放军的事儿时有发生。顾祝同和胡宗南一合计,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得搏一把。他们瞄上了云南,想通过滇西反攻打通跟贵州的联系,再以昆明为目标,给部队鼓鼓劲儿。可计划归计划,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们一巴掌。
要说顾祝同这个人,也算是个有故事的老将。他1893年出生在江苏涟水,家里条件一般,但人挺聪明,小时候就立志当兵。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才18岁就投身其中,后来考进保定军校,学了点真本事。1922年南下广东投靠粤军,在陈炯明叛乱中表现不错,被蒋介石看中,从此成了蒋的得力助手。黄埔军校一开张,他当战术教官,后来打东征、北伐,一路升到师长、军长,风光得很。
1930年中原大战,他指挥第十六路军帮蒋介石摆平对手,拿了个一级宝鼎勋章,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抗战时,他当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打日本人的时候有功,但也因为“皖南事变”搞得声名狼藉。抗战胜利后,他升到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地位高得不行。可1949年内战失利,他跟着蒋撤到台湾,本以为能歇口气,结果1950年又被派回大陆。这回,陈诚在蒋面前说了他几句坏话,蒋一拍桌子,让他回来带兵,顾祝同心里估计是既无奈又害怕。
1950年初,解放军已经拿下大西北,胡宗南带着残兵败将守在西昌,日子不好过。顾祝同奉命过去跟他碰头,俩人琢磨着怎么翻盘。滇西反攻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计划是用云南的部队打出去,稳住阵脚。可国民党这时候能用的兵实在太少,原计划的兵力缩水到四分之一,只剩个第二十六军,还得靠陆军参谋长汤尧带着往前冲。
汤尧这人有点背景,他是解放军将领陈赓在黄埔军校的老师。顾祝同和胡宗南就想着,靠着这层师生关系,汤尧兴许能压陈赓一头。蒋介石听说后也觉得靠谱,赶紧下令把四川几个师拆散,拼出个第二十六军交给汤尧。可这支部队从一开始就问题多多,纪律差得要命,士兵跑路的跑路,投降的投降,汤尧压根管不住。他还死要面子,出了事不跟上面说,结果部队越来越乱。
事实证明,汤尧完全不是陈赓的对手。陈赓那时候带兵打仗,讲究灵活机动,分散突袭、迂回包抄,招招致命。第二十六军这边呢,纪律涣散,指挥又不行,压根没法招架。没多久,解放军就把这支部队打得稀巴烂,汤尧自己也被俘虏了。消息传到蒙自机场,那儿的守军一听前线完了,士气直接崩盘。本来就人心惶惶的士兵干脆哗变,倒戈投向解放军,机场彻底失控。
顾祝同这时候还蒙在鼓里。他想着飞到云南鼓舞士气,上了飞机准备出发。飞机刚滑到跑道边,赵龙文拿着一份电报跑过来,喊着“不能起飞”。顾祝同接过电报一看,“蒙自机场官兵哗变”几个字让他脸都白了。胡宗南凑过去瞧了一眼,吓得冷汗直流。要是飞机真飞过去,降落后面对的就是解放军的包围圈,他俩八成得当俘虏。这电报来得太及时,救了顾祝同一命,可也让他看清了国民党这盘棋彻底没得救了。
汤尧兵败,第二十六军全军覆没,国民党在大陆的反攻梦算是彻底碎了。汤尧被俘后关进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而顾祝同靠着赵龙文的电报捡了条命。1950年3月,西昌也守不住了,他赶紧撤回台湾。后来他在国民党政府里还混得不错,1954年升了陆军一级上将,1959年当国防会议秘书长,晚年做战略顾问,一直活到1987年,94岁才在台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