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没有菜谱?不重要了。自巴黎奥运会至亚洲杯孙颖莎和王曼昱对决,半年之久。菜谱成了一个逻辑悖论,随着高科技被更多应用在赛事分析和技战术解析中。
如果菜谱真实存在,不管是否合理,都已经在外协选手面前充分展现孙颖莎个子矮小,天然存在的技战术最大不足。
后果是什么?从近几年看,25岁的曼昱和24岁的莎莎,是女队绝对主力和半区最佳镇守。但技战术劣势暴露,使孙颖莎技改成功前,永远面临手持标准答案的对手。
至于赛果如何,取决于对手的技战术、临场状态、心理调节和比赛解读的综合能力,并非所有人都能拿着答案,写出高出标准的答卷。
难以完全掌控的赛果,于国家队而言,是最大挑战。技改成功前,每个手持标准答案的对手,不可能永远都没超水平发挥的一场,而王曼昱也很难场场高水准。
国乒的优势,向来都是上下半区杀出重围,胜利会师,锁定金银,多数世界大赛皆是如此。如果巴黎奥运会男单半区失守的情况再现,至少还能有一人铁血顶上。
但上述两种极端同时发生呢?手持标准答案的外协对手超常发挥战胜莎莎,而曼昱爆冷出局。发生在单项两人以上参赛的国际赛事还好,可如果是外协拼尽全力的奥运会呢?
无论是对球员本人技术的完善,还是国家使命必达,若菜谱真实存在,国家队就有必要帮助孙颖莎完成技改,这不单是邱贻可的任务。但先天不足,技改谈何容易?
反之,逻辑悖论也来了,如果老菜谱被克服,新菜谱还会有吗?技战术在升级,菜谱呢?如果攻克菜谱的人和研制菜谱的人发生重叠,又会怎样?
作为女队主教练的马琳如何平衡在两个绝对主力身上的投入,很关键。相比其他教练,马琳有形象上的历史包袱,球员时期十八摸和曾经主管教练的违规研究队友。
想起了一个题外话。前两天发文,有人评论,国梁有种痞气,用他的人喜欢。刚巧马琳被戏谑厨子。十多年前有部电影叫厨子戏子痞子,希望国家队不要有戏子。
话说回来,孙颖莎作为世界第一,是实至名归的全世界女选手都在拼她,被研究无可避免。一两次失利不代表什么,青山还在,绿水长流,亚洲杯每年一届。
只是世界第一很多,伟大的乒乓球运动员并不多。跨越山海,超越第一,成为伟大,在被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继续被研究,在反复研究中难以逾越。
这是同为小个子的邓亚萍做到过的,祝福孙颖莎在一次次历练中最终做到。也祝福王曼昱,从个性上来讲,孙颖莎更具感染力,但内敛的曼昱,也值得掌声。
内心上,我更喜欢孙颖莎,但这不妨碍我同时支持王曼昱。是因为国球而喜欢这些运动员,而不是因为运动员才喜欢国球。所谓某某某不上场,我就不想看比赛,本不应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