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腾飞再添新翼——湖北107国道赤壁段改扩建工程通车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5年2月,随着中交四航局承建的湖北107国道咸宁市赤壁段改扩建工程(城区外迁段)试通车,这条串联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武广高铁的27公里交通动脉,正以双向四车道、80公里时速的设计标准重塑鄂南经济版图。作为湖北省"九纵五横三环"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关键节点,项目不仅创造了90%以上岩溶覆盖层桩基施工的技术突破,更以创新管理模式和社会责任实践,书写了交通基建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典范。 一、立体路网破解发展瓶颈 赤壁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期受制于城区道路超负荷运转。统计显示,原107国道赤壁段日均车流量达2.3万辆,高峰时段拥堵指数达2.8,严重制约生产要素流动。新建工程通过外迁城区段、架设11座立体桥梁,构建起"公铁空"三位一体运输体系:2座特大桥跨越京广铁路动脉,8座中桥衔接京港澳高速路网,天桥系统实现与武广高铁的无缝对接。试运行数据显示,城区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40%,货运车辆绕行距离缩短18公里,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2万吨。 二、岩溶攻坚彰显中国建造 陆水河特大桥1271米的主桥建设,堪称现代工程技术与地质难题较量的经典案例。面对串珠式溶洞率超90%的喀斯特地貌,项目团队创新研发"智能勘测+精准沉筒"施工体系:采用三维地质雷达扫描定位187处溶洞,运用液压同步控制系统实现直径2.5米护筒毫米级垂直沉放。针对高达26米的巨型溶洞,首创"钢筋笼定位+铁皮护圈"双重防护技术,确保混凝土灌注合格率达100%。该技术体系已形成5项国家专利,为同类地质条件下的桥梁建设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三、智慧工地引领产业升级 在箱梁预制环节,项目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智能喷淋系统通过56个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调控养护环境,使箱梁强度达标时间缩短30%;BIM技术模拟优化模板周转方案,使旧模板利用率提升至75%。这种"智能建造+绿色循环"模式,推动单日预制产能从3榀提升至5榀,整体施工周期压缩4个月。据统计,智慧化管理使项目综合成本降低12%,为公路改扩建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降本增效样本。 四、基建温度滋养民生福祉 工程建设者始终践行"筑路为民"理念,蓝马甲志愿队开展的"交通启蒙计划"具有深远社会价值。通过组织留守儿童实地参观智慧梁场、模拟操作测量仪器,将107国道车流量数据转化为数学实践案例,使凤凰山学校学生的工程认知测试平均分提升27分。项目还创新建立"建设者-社区"双向反馈机制,根据沿线居民建议优化3处平交道口设计,惠及5个行政村2.3万群众出行。 作为湖北省2025年首个通车的一级公路改扩建项目,这条发展之路的经济辐射效应正在显现。据测算,项目将带动沿线物流园区、产业新城等8个重点项目建设,未来三年可吸引投资超5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8000个。当陆水河特大桥的灯光照亮千年赤壁战场,中交建设者用科技创新攻克地质天堑,以人文关怀浇筑民心工程,正在书写新时代交通强国的精彩篇章。
赤壁腾飞再添新翼——湖北107国道赤壁段改扩建工程通车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2
最城建次
2025-02-24 22:48:32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