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日,46军某导弹连将国产的反坦克导弹红箭-73瞄准了2100米开

历史有小狼 2025-02-24 19:40:20

1985年7月2日,46军某导弹连将国产的反坦克导弹红箭-73瞄准了2100米开外的越军两处营连指挥所,很快四发导弹全部射出,短短三天之后,解放军技术侦查人员便从越军电台获悉,17名越军军官在这次袭击中身亡。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我军在实战中首次遭遇了苏制T-62主战坦克。这款当时最先进的坦克配备了先进的装甲,让我军现有的反坦克武器难以应对。这场冲突给我国防工业界敲响了警钟:必须研制出能够有效对抗T-62坦克的反坦克导弹。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开始了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研制团队以苏联AT-3型反坦克导弹为参考,但面临着诸多技术难关。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保证导弹重量不超过12公斤的前提下,实现400毫米的破甲能力。研制团队通过改进弹头结构设计,最终在1979年研制出了标准型号,但当时的性能还未达到实战要求。 经过持续改进,研制团队先后开发出了A、B、C三种改进型号,以及一款大口径型号。这些改进型号在可靠性、精确度和破甲能力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到1985年,红箭-73B型已经成为一款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的武器装备。这款导弹重11公斤,最大射程可达3公里,能够有效穿透400毫米均质装甲板,完全满足了当时作战需求。 然而,这款为对抗T-62坦克而研制的武器,却在越南战场上首次投入实战。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的老山战区,有一处被称为"小尖山"的1031高地,这里的地形条件十分特殊。这座山峰虽然离我军阵地直线距离只有2100米,但地形险峻,植被茂密,越军正是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在此设立了前沿指挥所。 这里的地形特点给我军作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首先是高低落差大,从我军阵地到目标之间有多处深沟峡谷,这给携带重型装备的部队带来了极大困难。 其次,茂密的热带植被虽然有利于隐蔽行动,但也增加了精确定位的难度。不过,这些复杂的地形条件反而凸显出了红箭-73B导弹的优势:它的有效射程完全覆盖了作战距离,而且具备相当的精确度。 1985年7月初,我军侦察人员发现越军在小尖山地区频繁活动,无线电通讯异常活跃。通过仔细侦察,确认越军356师149团在此设立了两处重要的前沿指挥所。这个发现让红箭-73B迎来了它的实战处女秀。 在确认了越军指挥所的位置后,解放军第26军72师反坦克导弹连立即着手制定突袭计划。考虑到导弹装备的重量和潜行距离,指挥部选派了14名体能出众的士兵组成突击小组,每人都经过了严格的技术训练和实弹演练。 行动当天,突击小组背负着4具红箭-73B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和必要的战斗物资,在黎明前开始向目标区域运动。这支小分队需要穿越复杂的山地地形,克服湿热的天气条件。为了不暴露行动意图,他们必须避开越军的观察点,选择隐蔽的路线前进。每名战士平均负重超过30公斤,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进格外艰难。 到达预定位置后,突击小组立即展开侦察工作。他们仔细观察越军指挥所的具体位置、建筑结构以及周边警戒力量的部署情况。经过细致的观察,确定了最佳的射击时机和发射位置。1985年7月2日下午3点,天气晴朗,能见度良好,这正是实施打击的最佳时机。 突击小组采用了独特的战术方案:四具导弹发射装置同时瞄准两个指挥所的不同部位,确保打击的精准性和毁伤效果。当发射命令下达后,四发红箭-73B导弹几乎同时射出,精准地从指挥所的观察口射入。导弹在建筑物内部引爆,造成了严重的杀伤效果。 这次精确打击行动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战果。解放军技术侦查部门在随后的三天里,通过监听越军的无线电通讯,确认了此次行动共击毙越军17人,其中包括15名连排级军官和2名士兵。更重要的是,整个突击小组安全返回,没有任何人员伤亡。 这次成功的斩首行动,让越军对红箭-73B产生了极大的忌惮。他们甚至误认为这是解放军专门研制的"军官猎杀武器"。实际上,这款原本用于对付坦克的武器,在实战中展现出了超出预期的精确打击能力,为日后类似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0 阅读:349

猜你喜欢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