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三年观察】美国退出后,欧洲真能撑起乌克兰的援助大梁吗?
三年过去了,美国几乎扛起了乌克兰冲突中绝大多数的军事和社会开支,钱花得让人咋舌。可欧洲国家即便想维持现在这点援助底线,也觉得喘不过气。
这事儿到底行不行得通?
说白了,核心问题有三:钱不够、武器造不出来、大家意见不统一。
先说钱。
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到底花了多少,至今都没个准数。官方数据说,过去三年大概花了1200到1300亿美元,涵盖军火、救济和人道主义援助。可也有传言,实际数字接近2000亿,甚至特朗普最近喊出了3500亿的天价。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三年总共才掏了1300到1400亿欧元(差不多1400到1500亿美元),可这已经是他们能挤出来的极限了。
基尔研究所的军援数据更直白:2022年1月到2024年12月,美国光军备和弹药就花了660亿美元,而德国、英国、加拿大、丹麦、意大利、法国、荷兰这些国家加起来才600亿欧元。
数字一对比,差距大得让人心凉——美国几乎撑起了乌克兰军事援助的七八成,欧洲远远跟不上。
如果美国突然抽身,欧洲得全盘接手,可这压力太大了。
德国和法国的经济本来就陷在泥潭里,新钱从哪儿来?欧盟内部还得吵架达成一致,这事儿慢得让人抓狂。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压根儿不想多掏钱,德国死活不给远程导弹,法国想保持战略面子又怕自家兵伤亡太多,英国虽说态度强硬,但脱欧后在欧盟里说话没以前硬气了。
这些分歧不光拖后腿,还让大家心有芥蒂,行动起来就更费劲了。
再看武器,欧洲的军工产能真有点捉急。
北约里,只有美国能大规模造导弹、火炮、防空系统、装甲车,还能迅速送到前线。欧洲呢?2023年喊着要给乌克兰送100万发炮弹,结果只搞定了30万发。想扩产能得砸几年钱,可法国、英国、德国的生产标准不一样,想法也各异,有的想多帮忙,有的想少掺和,利益诉求更是天差地别。
欧洲真要硬着头皮上,速度和质量都让人捏把汗。
最关键的是,乌克兰靠的装备几乎全是美国的。
如果美国撤了,乌军就得少艾布拉姆斯坦克、F-16战机、海马斯火箭炮、布拉德利步战车、斯特瑞克/M113装甲车、MaxxPro防地雷车/HMMWV/M-ATV装甲车、M777榴弹炮和配套弹药,还有绝大多数北约标准弹药、星链卫星系统,甚至美军的天空侦察和战略情报支持。
这些家伙可不是小玩意儿,是乌军打仗的命根子。没了这些,乌军不仅战线稳不住,连自保都成问题。
欧洲能填上这个坑吗?
打个最乐观的算盘——欧洲全动员经济,把乌克兰拉进欧盟预算,顶多撑到美国装备总量的三分之一。可这还是个理想状态,实际操作上,速度慢、东西不全,很难让人放心。德国工业虽强,法国有野心,英国也有底子,可真要联合起来,效率和决心都差了老大一截。
说到底,欧洲扛不起美国这根大梁。
俄乌冲突这三年,离不开美国的钱和枪。如果美国一走,乌克兰的军事体系可能很快崩盘。欧洲的努力或许能拖延一下,但翻盘几乎没戏。这不仅考验欧洲的决心,也戳破了它在全球大棋盘上的实际能耐。
这事儿,欧洲真玩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