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职业门槛背后:谁是“始作俑者”? 的确是,除非是技术工或领导层,或很辛苦工

长夜不凡的未央 2025-02-23 21:35:04

35岁职业门槛背后:谁是“始作俑者”? 的确是,除非是技术工或领导层,或很辛苦工薪却很低的清洁工才没35岁的规则,大多数企业都有这规定。还明显写在招工要求上。 如今,35岁已成为职场中的一道坎,影响着数亿人的职业生涯。不少90后已发现,进入“正规”单位的机会正悄然溜走。近日,广州一街道招聘环卫工的公告更是明确指出,1990年2月以前出生的人已无缘正式工作单位的门槛,即便是环卫工这一传统上的“三不限”岗位,也对年龄设置了35岁的上限。 那么,这个35岁的职业门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许很多人并不知晓其中的缘由。 追溯其源,这一观念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当时,计量学家赵洪洲通过对460年计量历史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世界上所有杰出科学家的科研巅峰年龄集中在33岁到37岁之间,95%以上的主要科研成果都是在35岁左右提出的。这一社科论断原本是为了指导科研单位的年龄守则,却意外地被社会各个层面广泛接受,并被认为是当时社会科学的重大发现。 1994年,人事部首次运用了这一理论,在颁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了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年龄必须在35岁以下。这一标志性事件之后,事业单位管理条例、劳动法等也先后参照公务员录用规定,对最高报考年龄进行了限制。至此,35岁成为了正式单位招聘的年龄门槛。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80后、90后两代人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得岗位容量迅速饱和。从今天的人力供给状况来看,当年将正式单位的招聘年龄上限限制到35岁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且科学的。因为如果放宽年龄门槛,可能会让大量新毕业的00后、10后面临就业困境。 即便现在已经延退了3年,也只是缓解了社保支出压力,并未改变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因此,35岁的招录年龄上限依然会适用很长时间。对此,我们不要期待近几年会突然出台放宽所有单位招录年龄上限的指令。 面对35岁的职业门槛,最佳的应对策略是压缩学习时间周期,尽早应考。比如,本科毕业后可以直接参考各类考试,而不必过分追求更高的学历。因为虽然部分岗位在博士层级可以放宽到40岁,但竞争依然激烈。唯一能保证你上岸的办法就是提前准备,多次参加考试,不断总结提高。如此,你才能抢先一步占据职场的有利位置。而那些选择继续深造的同龄人,虽然初始学历更高,但毕业后可能面临的却是岗位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大的现实。

0 阅读:0
长夜不凡的未央

长夜不凡的未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