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绘乡土记忆绽人性 --张至真《打草记》赏析 高淳区人大原副主任、江苏省特级

赵俨谈人啊 2025-02-23 20:11:46

打草绘乡土 记忆绽人性 --张至真《打草记》赏析 高淳区人大原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至真的《打草记》一文基于童年记忆创作的散文佳作。作者以细腻笔触、生动描写,铺展一幅饱含乡土气息的生活长卷。借“打草”这一平凡劳动场景,展现出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艰辛与质朴,揭示人性中的善良、机智与坚韧。它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能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乡土生活的工笔细绘:作者以童年为羊割草的经历,将读者带入弥漫泥土与青草气息的乡村世界。对割草场景的描绘具体入微,“在收拾得光光的田埂上又收拾下刚冒出新芽的青草”,寥寥数语勾勒出乡村孩童劳作画面,“有时割不到草,就拽几根黄菜叶敷衍一下”,尽显孩子在艰苦环境下的无奈与天真。通过对割草任务的描述,揭示当时农村家庭分工,孩子照顾家畜,大人忙于农事,这种分工合理却饱含辛酸。 文章接着讲述孩子们为完成生产队任务前往新化圩打草。作者用“草海”形容新化圩的草滩,展现其广袤丰饶。对打草工具“镰杖”及打草技巧的介绍,让读者直观认识劳动场景,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对劳动细节的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赋予乡村生活质朴真实的美感 。 人性光辉的暖煦映照:在《打草记》中,人性光辉处处闪耀。孩子们对军垦场里外国电视机的期待,体现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这是人性中纯真善良的体现,他们渴望借电视窥探外面世界,追求知识与文化。看到“电盒子里的人人头”时,严肃又欢笑的态度,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队长形象鲜明,面对退伍兵追捕,果断将草卸入水中减轻船重,带领大家成功逃脱,彰显其临危不乱的机智和对集体利益的全力维护。在紧张逃亡场景中,队长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英雄,是农村集体主义精神的象征。 退伍兵形象也具复杂性。他们试图截留被运走的草,以解决马儿过冬难题,虽显自私,却反映出艰苦环境下的无奈挣扎。而失败后的幽默与豁达,又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说明人性并非非黑即白 。 时代背景的深刻映现:《打草记》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化肥精贵”“草塘泥”等细节,体现农村生产力低下、资源匮乏,人们依赖草塘泥作为重要肥料来源。生产队集体劳动制度在文中也有体现,孩子们参与打草既是家庭责任,也是集体义务,凸显集体主义精神对农村社会的重要性 。 对军垦场的描写,反映出时代特殊背景。军垦场体现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孩子们对军垦场的向往,凸显农村与城市在物质、文化知识传播上的差距。他们对外国电视机的渴望,正是对城市生活向往的写照,这种向往推动着农村社会的进步 。 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语言质朴生动,充满乡土气息。大量口语化表达,如“撂下书包”等,增强了文章真实感,拉近与读者距离。对场景描写细腻,“船行似箭,大家都不说话,一脸严肃”营造紧张氛围,“拉纤的人身子贴着圩堤,两脚点地,象在飞”赋予劳动场景动态美感。 在艺术特色上,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作者亲身经历展现生活,增强真实感,让读者深入体悟情感。结构上线性叙事,从割草到打草、逃亡,情节紧凑连贯,使主题在推进中更加突出 。 总之,张至真的《打草记》是满溢乡土气息与人性光辉的散文杰作。作者展现出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艰辛与质朴,揭示人性美好品质。它是个人记忆,也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村生活渐被遗忘,而《打草记》如一把钥匙,打开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岁月,感受生活美好与人性温暖。它不仅是文学佳作,更是生动的历史记录,引领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探寻生命真谛 。

0 阅读:0
赵俨谈人啊

赵俨谈人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