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引发争论的预印本
这篇预印本是耶鲁大学的一项初步研究,有很少的人在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持续的症状,这被称为疫苗后综合征(PVS)。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患者的免疫系统特征与一般人存在差异,例如某些免疫细胞水平的改变。
纽约是美国第一个爆发新冠的地方,那时候没有疫苗,得重病的很多,也死了不少人。因为患者人数众多,研究长新冠得天独厚。纽约西奈山医院(Mount Sinai) 康复科的浦医生(Putrino)和耶鲁大学免疫学家岩崎明子(Akiko Iwasaki)合作,一个负责入组病人,采集血样;一个负责做各种试管里的实验,合作发了一些长新冠方面的文章,在美国走在前列。
后来,因为有人抱怨疫苗接种后也有长期症状,他们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他们这个研究是2月19号上载到预印本网站上的。
这个研究有几个局限之处,大部分作者在文章中也提到了。
1,样本量不足
预印本中试验者只有42个人,打疫苗后有PVS。对照组22人,他们也打了疫苗但没有长期症状。
试验组里面69%都是女的,男的31%,中位年龄42.5岁。对照组则是男女对半。试验组的健康状况明显比对照组差不少。
试验组接种的疫苗是:54%莫德纳,36%辉瑞,10%强生。
试验组人数少,可能无法代表更大的人群。统计结果也容易受到个别数据的影响。
2,这些长期症状都是自述的。
病人提到的长期症状包括过度疲劳、感觉刺痛和麻木、运动耐受性差、脑雾、注意力不能专注、睡觉有问题,等等,都是主观自述。
没有客观诊断标准,这是一个硬伤,因为没办法判定病人是不是有受试者偏差、或者回忆偏差。
比如,试验组在打了疫苗中位数585天以后,对照组则在190天以后,才参加了研究。过了这么长时间以后才去回忆当时的症状,很可能有记不准确的地方。
3,并不能判定这些长期症状是疫苗导致的。
病人抽血做试验的时间是在2022年12月和2023年12月份之间,
根据美国CDC,到2022年底,77.5%的美国人已经被新冠感染过。
到2023年2月15日,97.5%的美国人通过感染或疫苗有了抗体。
所以大胆推测抽血时,绝大部分人都已经得过新冠,因此病人的长期症状也可能是新冠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岩教授自己也强调:我们没有说和疫苗有因果关系。
回忆偏倚在这个研究中的确存在。试验组36%的人说得过新冠,但测出来至少62%的人得过。相反的是,对照组说得过新冠和测出来得过的人百分比则是一致的。貌似试验组倾向于忽视自己得过新冠的事实,更容易怪责疫苗。注意这里测出来的得过新冠的比例是低估的,因为有的人很久前得过新冠,现在抗体已经降得很低,就测不出来了。
4,其他问题
比如,没有对试验组这帮人进行遗传学分析,也许他们的免疫构造本来就天生丽质、与众不同。
比如,此前的研究发现,疫苗接种14天后,血中的刺突蛋白就测不到了,降解了。所以试验组为什么还能测到刺突蛋白,可能有点其他原因,不能排除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
最后,作者在文章结尾强调,这项研究是很初步的,需要进一步重复和验证。要区分数据中,有的结果是有意义的、还是只是数据的随机波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名人真不宜了解太多,距离产生美。这不我多看了一眼,发现岩教授转帖,支持中医治疗长新冠和PVS。)